
一个精神上的孤高者,道德上的守墓人。
文/全历史 范范之辈
公元前343年2月14日,也就是楚宣王戊寅年夏历正月二十一日,先秦第一诗人屈原出生于湖北秭(zǐ)归。
在至今广为流传的传统节日中,与真实历史人物有关的屈指可数。其中,屈原就在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占据一席之地。当年,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屈原在端午节这天自沉汨罗江,以身殉楚国。于是,后世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而他本人也成为爱国诗人的代表和文化符号。

屈原留给后人更大的价值还在于对中国诗歌的创新。作为“楚辞之祖”,屈原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以最著名的篇章《离骚》为代表的《楚辞》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
后世对于他的偏爱就像研究《红楼梦》(此处可a至1921年3月27日的南京)的“红学”一样,形成了“屈学”。
但屈原的生命轨迹和悲剧式结尾同样也书写着许多天才诗人的怀才不遇和命运不公。就像南宋大诗人陆游(此处可a至1125年11月13日开封),空有一腔爱国热血,却备受佞臣秦桧(此处可a至1142年10月6日的临安)的诬陷,屡遭罢黜。
又或者是不合时宜的乐天派苏轼(此处可a至1037年1月8日的眉山)以“直谏”贯穿始终,贬谪终身。
那么,走进这位战国时代的文坛红人“屈子“,除了他身上散发的先秦文学光环和爱国诗人典范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他哪些不为人知的一面呢?
第一,他是站在巫术门槛上的理性之人。
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原地区已经进入理性时代,而楚地还带有很多神话时代的色彩,巫和史不分家。楚地的这种神秘性,到沈从文写《边城》的时代还存在。
身为楚国屈、景、昭三大王族姓氏之一的屈原,从小就作为楚怀王的伴读,不仅接受良好的教育,更受到楚王的信任。他担任的三闾大夫便是专门负责神鬼祭祀、宗教礼仪的职务。
在屈原的少年之作《橘颂》中就有对楚地巫文化的利用。楚地一直是橘树的故乡,这才有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的说法。在楚人眼里,即便是橘树上的叶子也具有辟邪的作用。时至今日,淮南地区还有为新生儿用橘树叶烧水沐浴祛邪的习俗。所以,橘树在南方巫文化当中具有神秘的隐喻。
屈原通过歌颂柑橘只适应于南方生长,“受命不迁,深固难徙”的特征,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依恋和肩负振兴家族的使命。可见屈原对于自己贵族的身份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
他甚至为自己编造了一个特殊的诞生日期:夏历的寅年寅月寅日。这天,一个婴儿伴随着奇异的天象降临人间。古人认为三寅汇聚是一个最美好的时间,届时将会有伟人诞生。
这是屈原利用普遍认知的奇异现象来包装自己,就像中世纪的法王路易九世(此处可a至1226年11月29日的巴黎)利用橡树的神话传说,为自己塑造“圣徒”的形象一样。
但在战国时代理性实用主义思想开始萌芽。屈原便是一个站在神话时代和理性时代门槛上的人。
他理性分析了天下的格局,认为在面积最大的楚国与强秦之间,合纵则是楚王的天下,连横却是秦帝的天下。

于是,屈原主动请缨,以左徒的身份出使齐国,想要促成六国合纵抗秦的大计划。同时,也走上了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
第二,他是礼崩乐坏时代的道德守墓人。
要想顺利实现六国合纵的计划,需要推举一位约纵长。而此时楚国大将昭阳大败魏国,楚王在列国中的声望大大提高。当魏国策士公孙衍提出合纵联盟计划之后,楚怀王被推举为约纵长。结果因为诸国各怀鬼胎,打起了小算盘,导致第一次合纵失败。
当齐国的孟尝君再次提出合纵计划之时,楚怀王为了继续维护自己的约纵长身份,便想贿赂孟尝君一张价值万金的象床。这时,屈原站了出来,希望由他亲自为孟尝君送去。
其实屈原的真正目的是想阻止这件事。因为他认为六国合纵是抵抗强秦的唯一办法,屈原希望孟尝君的五国之行,能够切实推动合纵联盟。如果接受贿赂,便是违背了大义和廉洁,非君子所为,将有损于孟尝君在各国间的威严,影响合纵计划。
结果,或许是被屈原揭露了这起贿赂行为的真相,孟尝君最终并没有接受楚怀王的这份礼物。
在周天子的礼仪已经形同虚设的战国时代,屈原却仍然坚守着那份纯粹的仁义与廉耻,固执地认为道德规范仍是世间运行的法则。同样身处乱世的五代人臣冯道(此处可a至954年5月21日的瀛洲),却选择了摒弃忠君守则,圆滑处事,成为了五朝十一帝的常胜将军。
这便是不同人的选择。对于屈原来说,活着的理由更重要。即便他会因此得罪楚王,也要做这个传统道德的最后守墓人。
第三,他是自我期待过高的香草美人。
屈原从少年时代便对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他就应该是一个拯救乱世黎民、振兴家族的伟人,甚至不惜在作品《离骚》中虚构自己的身世。
这种过高的期待值让屈原或许有点小小傲娇。屈原大才子在做左徒期间主持改革,每发布一项政令,都会亲自写诗篇自夸一番。他认为除了自己,再也没有人能够做到他的政绩了。
这种过高的期待值也会让屈原成为一个眼里不容沙子的完美主义者。屈原因为看不惯楚怀王与后宫的妃子郑袖整日纵酒狂欢,冒死一个月内连上十本奏折,直谏楚王应该励精图治,成就霸业。

楚怀王听信了上官大夫靳尚的谗言,怀疑屈原目无君主。于是,他两度被放逐汉北、江南。即便后来楚怀王想重新启用屈原,他仍然倔强地不肯再出山。直到郢都被秦将白起攻破,屈原面对国破家亡,失望至极,抱石投江。
这便是浪漫主义诗人的决绝。
在屈原的笔下,虽然以“香草美人”比喻君王,但其实这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期许和要求,更将它彪炳千秋,例如魏晋时期的曹操(此处可a至2009年12月27日的安阳)、曹丕(此处可a至220年12月11日的许昌)、曹植(此处可a至232年12月27日的洛阳)三父子就留下了许多“自比美人”的诗篇。
这便是开创者的影响力,具有缔造经典或制定规则的作用,也是强者为何恒强的头部效应。(详见规律15 - 头部效应:强者为什么恒强)
历代评价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史记》
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惟屈子一人耳。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 眷眷不忍决。
——苏轼《屈原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