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因:褚裒北伐;后果:桓温首次北伐。
文/全历史 张君恪
前因
褚裒北伐:349年,东晋将领褚裒率军北伐,进攻后赵;所属部将王龛被后赵将领李农击败,褚裒只好率军撤退到广陵(今江苏扬州),北伐以失败告终。
352年,东晋将领殷浩率军北伐,试图收回中原和关中地区。跟随殷浩一同北伐的还有陈逵、蔡裔、谢尚和荀羡等将领。
殷浩的北伐受到了会稽王司马昱的大力支持,司马昱是当时朝廷的实际决策者,他重用殷浩、让殷浩领军北伐是为了制衡统领荆州、益州等地的征西大将军桓温。

桓温雕像
晋军北伐的首要目标是收复许昌。当时许昌的守将张遇原是后赵的将领,冉魏取代后赵后,他不愿为冉魏效力,投降了东晋。但谢尚和张遇接触时,没有安抚好他,张遇很快变卦,不让晋军进入许昌。
当时另一位后赵将领姚襄也投降了东晋,他来到寿春与谢尚会面后,得到了谢尚的礼遇。谢尚很快和姚襄一同进攻许昌。
前秦(此时冉魏已被前秦灭亡)皇帝苻健得知晋军进攻许昌后,立刻派丞相苻雄和将领苻菁率两万人马前往救援。
秦军与晋军在诫桥(今河南许昌东南)发生激战,晋军大败,被斩杀一万五千多人,谢尚率领的北伐军几乎全军覆没。姚襄丢弃辎重才勉强将谢尚护送到寿春以南的芍陂。
殷浩得知谢尚兵败后,只好退兵,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殷浩并没有放弃北伐的打算,为了节省朝廷开支,筹措第二次北伐的军费,他还解散了太学。
为了北伐,殷浩率军驻屯泗口(今江苏淮安西南),又派河南太守戴施据守石门(今河南荥阳北),荥阳太守刘遯(dùn)据守仓垣(今河南开封西北)。
殷浩还做了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殷浩劝诱苻健的大臣梁安和雷弱儿,让他们诛杀苻健,承诺事成后将关中地区交给他们管辖。梁安和雷弱儿假装答应了殷浩。
另一方面,殷浩觉得在历阳(今安徽和县)练兵的姚襄并不可靠,曾经派人刺杀他,但没有成功。后来殷浩对姚襄的怀疑越来越深,就把他从和县调到了北边的蠡台(今河南商丘南),好让他作北伐的先锋。

前秦疆域
当时苻健让侄儿苻黄眉离开洛阳,赶赴关中地区,处理张遇的叛乱。殷浩以为梁安和雷弱儿刺杀苻健成功了,便让姚襄作前锋,自己率领七万大军跟进,向洛阳进发。
但姚襄当时已经决心反晋。他给殷浩传递假消息,说自己的部队在夜间溃散了,让殷浩赶来接应,暗地里在殷浩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埋伏。
殷浩听说姚襄部队溃散后,让部队全速前进,在山桑中了姚襄的埋伏。殷浩被打败后率残部逃到了谯城(今安徽亳州)。稍事休整后,殷浩派人对山桑的姚襄部队发起进攻,结果又遭遇惨败。
姚襄击败殷浩后率军渡过淮河,屯兵盱眙,再派人到建康(今南京),陈诉殷浩的罪状。桓温见到殷浩兵败,十分得意,也趁机向朝廷上疏,要求罢免殷浩。
朝廷只好将殷浩贬为庶人。至此,殷浩的北伐以失败告终。
后果
桓温首次北伐:354年,东晋将领桓温率军北伐,进攻前秦,但与前秦将领苻雄交战时被击败,桓温只好退兵南返,北伐以失败告终。
结论:殷浩是会稽王司马昱用来抗衡桓温的重要力量,此次北伐就是司马昱为了增加政治资本、压制桓温而进行的。殷浩北伐失败后,桓温开始在朝中掌权,并接连发起三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