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文物报》发表的《司母戊鼎研究历程初览》一文,鼎铭“司母戊”与“后母戊”之争至今未有定论,笔者认为司母戊鼎铭文应读为“后母戊”。

传世文献中后是我国君长最原始的称谓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照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史记·五帝本纪》也有类似文字,只不过是将“协和万邦”写成了“合和万国”。据此,帝是万邦的统治者。各邦邦主称什么?称后。《尚书·尧典》记载舜继承帝位时说:“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历代认为四岳为祭四岳之官,牧为官长,后为君长。觐四岳群牧是说舜接受四岳群牧的朝拜,但群后没有前来参拜。由是可知四岳和群牧应是朝官,而群后是不轻易来朝的各邦君长。因而可以认为文中的后即邦主,群后即众多邦主。“班瑞于群后”就是“协和万邦”的帝向其势力所及的众多邦主颁发圭玉之类的信物,承认他们的君长地位。
基于后是君长最原始的称谓,所以不管是称帝称王的君主仍可用后来称之,如《逸周书》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显然,这里的二后指的就是炎帝和黄帝。虽然帝是万邦的统治者,地位已在后之上,但仍可称之为后。
夏代君主仍有称后的例子。如《左传·襄公四年》“有穷后羿……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寒浞,伯明氏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说文》“穷,夏后氏诸侯夷羿国也”。“羿,亦古诸侯也”。按此,羿是有穷国的君主。有穷后羿,意思就是穷国的君主羿,后即君主。还有“伯明后寒弃之”一句中的后寒,其称呼应该与后羿相当。寒应是伯明氏的君主,故称后寒。再如《左传·哀公元年》“昔有过浇杀斟灌代斟鄩,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归于有仍,生少康焉。”文中后相、后缗的后,也是君主的称号。说的是过浇杀了夏国君主相,相的配偶缗从狗洞中爬出逃走了。这是夏代君主的配偶也可以称后的例证。试比较如下文献就会看得更清楚。“(后相)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由是服从。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诸夷入舞。”以上录于《竹书纪年》。“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以上摘于《史记·夏本纪》。《竹书纪年》称夏朝君主都为后某,而《史记》均以帝某称之。如是可知,夏朝君主称后并不是个案,而是具有普遍性。甚或有后帝兼称的例子,如《史记·夏本纪》曰:“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文中“后帝”二字在此作同位语,都是君主的称号。启是夏国的君主,既可称后,又可称帝,还可兼称后帝。与甲骨文中“王帝”(《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第1·515片)的兼称类似。

甲骨文有在称呼前面加尊号的例句
从甲骨文可知,商代习惯把父辈的祖辈的,乃至祖祖辈的祖母皆称为妣。把父亲和父辈的兄弟统称为父。把母辈的,不管是亲生的还是叔伯关系的女性统称为母。祖母辈的女性,父辈的兄弟,母辈的妯娌都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名,因而甲骨文中的同名相当多,很难区别。有时为了特指,甲骨文采用称呼前面加尊号的方法区分之,如高妣丙(前一·三三·三)、高妣己(丙五四)、高妣庚(前一·三六·五)、毓妣辛(遗三六三)。毓在甲骨文中就是君主的称号。有时商王为了把王父与父辈其他兄弟区别开来,在父字前面加上一个尊号,如“后父”(《甲骨文合集》21691、19207、22083甲、乙)。显然“后父”的后不能当先后的后来讲,而应该当君主讲。后父,指做过商国君主后,当过商王的父亲。
青铜器后母戊铭文补充了甲骨文之不足
甲骨文既然有在父字前加尊号把王父与父辈其他兄弟区别开来的例子,照例说也应该会在母字前面加尊号将王母与母辈其他人区别开来的文法。可是至今没有发现一例这样的甲骨文。我们认为青铜器铭文补充了甲骨文之不足,如后母戊方鼎铭文在母字前加个尊号,将商王的亲生母亲与母辈其他人以示区别。
1976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内发掘了一座有铭铜器墓,墓主为妇好,墓内出土了一对后母辛方鼎,通高80多厘米。这一对方鼎的形状和后母戊方鼎十分相近,只不过是小了一点。鼎内铭文的字体也很相似,说明二者的年代较为接近。妇好在甲骨文中多次出现,据考证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辛应该是妇好嫁给商王为妃之后的得名。以此推论,后母辛方鼎应该是武丁之子商王祖庚送给生母妇好的彝器,故铭之“后母辛”。同理,后母戊方鼎也应是某位商王为生母制作的彝器。
或曰:后母戊应读为司母戊,司作姓氏解,指姓司的母戊。由于商代母辈都以十干为名,同辈或异代叫母戊的女性不止一人,故在母戊前面加姓氏以示区别。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后父词例又如何解释。众所周知,商王既不姓司也不姓后而以子为姓。如此可见,称呼前面加姓氏特指某一人的说法不符合甲骨文的行文规范,不足征信。

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可以互证,称帝称王的君主仍可称后
在后母戊、后母辛没有得到正确释读之前,有的学者对传世文献将称帝称王的君主称作后不以为然。通过对青铜器铭文“后母戊”“后母辛”的正确释读,可以佐证传世文献将古代君主称作后是有所本的,在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不乏例证。只有将铭文司母戊读为后母戊,那么甲骨文中的后父,传世文献中的后相、后泄、后发、后羿、后寒、后缗等等疑问便可迎刃而解。后作为君主称号在甲骨文、金文、传世文献中一以贯之,传承着文化的原始记忆。后父、后母辞例的发现,还证明后字并不是后起字,迟在商代中期就已见诸于世。后这个称号在君主诸多称号中是最古老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铭文司母戊应释读为后母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