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在军事上的能力不足,也没有足够厚的功劳簿,那么他是如何成为孙权的心腹,以及东吴的股肱大臣呢?小编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诸葛瑾与孙权的关系匪浅
不得不说,诸葛瑾能够有这样顺利的仕宦生涯,与孙权的个人意志有绝对的关系。诸葛瑾虽然军事能力不够,外交上的才华也不见得高,却有极其优秀的情商,善于与孙权缔结良好的关系。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动东吴的大老元臣张昭,因为有脾气总和孙权对着干,到最后丞相的位置没有他的份;同样暴脾气的虞翻对孙权不假辞色,让孙权一竿子流放到偏远的交州。与上位者交流,一个优秀的佐臣既要保持正直的品性,又要具备圆滑的语言艺术。诸葛瑾就做到了这一点。
诸葛瑾与孙权交流的时候,并不像张昭那样刚猛,如果两个人意见不合,诸葛瑾也不会执着于这个分歧,先是用其他的话题岔开,气氛缓和之后再旁敲侧击地迂回回来。直言进谏固然是一种美德,但往往不如这种如沐春风的方式。诸葛瑾用这种方式,既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又加强了与孙权之间的感情。孙权也是绝对信任诸葛瑾的。有这一层关系在,诸葛瑾的仕途自然是一帆风顺。

二、诸葛瑾是以德服人的典范
上位者可以用才华驾驭属下,用功劳压制属下,也可以用德行折服属下。诸葛瑾就是后者。仅在《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中就记载诸葛瑾为朱治、殷模、以及把孙权气得要砍人的虞翻求过请。可见他是一个宽和的人,与东吴群臣的人际关系也很良好。同样的人物还有蜀汉的第二任“丞相”(大司马录尚书事)蒋琬。蒋琬的才能不如诸葛亮,却是一个贤德之人。别人嘲讽蒋琬,蒋琬心中毫无波澜,唾面自干;蒋琬在病重的时候,甘于将权力让给费祎,好完成下一次职权的交接。所以蒋琬也得到后人的认可,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并列为“蜀之四相”。
除了人际关系上,诸葛瑾本人的道德也是没有瑕疵的。《吴书》中特意强调:“谨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上位者到底是德重于才还是才重于德,这个不好说。但德和才无疑都有各自的优势。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更容易获得士人的崇拜,也能够让部下对自身的行为作出更多的自发性的规范。这是诸葛瑾的一个很大的优势。

三、诸葛瑾是淮泗集团的代表人物
言及东吴的政治格局,有一个问题绕不开,就是其他州郡而来定居江东的淮泗集团和江东大姓之间的一种潜在的竞争关系。就如同刘焉用“东州士”压制益州大户;蜀汉政坛上以荆州集团为主体一样,孙权在早期也是更加侧重扶持淮泗集团的人物。毕竟他们在江东没有根基,关系简单,更愿意依附孙权,也更容易控制。这种竞争关系在孙权屡次北伐无果,不得不局限于江南的情况下也愈发的明朗。
随着时间的推移,淮泗集团人物逐渐凋零,缺乏新鲜血液的补充,孙权不得不将重心逐渐向江东大姓过渡一些。有学者认为,陆逊能够上位也是这种趋势造成的结果。但是即便如此,孙权也需要一些淮泗集团出身的“自己人”来制衡江东大姓。诸葛瑾能够步步高升,与自身的政治立场或许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诸葛瑾与诸葛亮的关系
虽然在荆州问题上,孙权和刘备大动刀兵,还杀了刘备集团的重要人物关羽。然而这归根结底是因为荆州占据的水利对扬州造成威胁,引发孙权强烈的不安。在荆州到手之后,东吴和蜀汉之间的矛盾明显淡化,双方重新回到同盟的轨道上。诸葛瑾作为诸葛亮的兄长,虽然两个人尽量避嫌,但是这层关系是真实存在的。后来诸葛亮和诸葛瑾也经常同书信,信中不乏一些军国大事。孙权重用诸葛瑾,或许也有向蜀汉释放友好的信号的作用。总而言之,诸葛瑾虽然战绩草草,但是能够一路高升到与陆逊同一级别的地位,这种看似不合理的人事调动,其实背后也是有很多合理的缘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