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黑科技”——蛋壳黑陶杯
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杯是原始美术的重要组成部份,被视为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出土并修复的蛋壳黑陶杯造型各不相同,器壁薄如纸张,工艺精湛,也是对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一次有力反驳。

以薄胎高柄杯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黑陶艺术实际上是追求材质、造型设计、工艺技术的极致。他们成功了,把制陶技艺提升到一个空前绝后的高峰。……在艺术发展史上它毕竟是一个伟大的创造,对于瓷器的诞生,对兄弟艺术门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李凇《中国美术史:先秦至两汉》

镂空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

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难以想象这是对于一件陶器的形容,四千年前人们光脚行走在泥土之上,感受着自然的粗旷与亲昵。

他们手捧泥土,淘洗、揉搓、轮制、高温淬炼、封闭炭熏。细碎的黄泥一跃变成了光洁的黑陶,从此区别于黄土,在四千年之后重新绽放光彩。

此时的它,被珍藏在了博物馆中,依旧薄脆、依旧黑亮,在珍贵和神秘之外,更肩负着不一样的文化意义。我们不知道它的名字,不知道是谁在使用着它,对于它的用途我们也不明确,只有根据着它的特质去命名。对于它发现,我们也很意外……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

1928年的春天,吴金鼎先生从英国留学回来,受邀到山东的齐鲁大学进行讲课。在吴先生调查汉代平陵城的时候,经过了龙山镇,镇外的一百米开外出现了一个高坡,被一条公路给一劈两半,中间出现了一道道的夯土层。

在停下来调查的过程中,吴先生发现地上有许多散落的黑色陶片,这些黑色的陶片表面漆黑光亮致密,一道一道细密的旋纹在上面若隐若现。

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

这个发现意义重大,两年后,梁思永先生也加入了发掘队伍,出版了中国的第一份考古学报《城子崖》,因为这里靠近着龙山镇,所以便给它命名为龙山文化。

但随着考古发掘,龙山文化的范围逐渐扩大,外沿到了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其时间大致为新石器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于铜石并用的时代文化。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城子崖遗址

出土并修复的蛋壳黑陶杯造型都各不相同,它们有的细而高挑,有的鼓而浑圆,有的器壁镂空内有可活动的小球……但有一点极为相同的是,它们的器壁薄如纸张,0.5mm-1mm的厚度让研究员们拿在手中都诚惶诚恐。

它们每一件都曾经历制作者的精心设计,都曾体会过制作者掌心的温度。如此精密的黑陶制作,对快轮轮盘的精密性与旋转时的稳定性要求都极为严格。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

时至今日复原者想要达到如此极致的薄度,依然是难以企及的。

特定的工艺服务特定的人物或是事件,也许它们是曾经祭祀中的重要一环,也许是部落族长的专用器皿,每一件器物的背后都包含了史前时期人们的信仰与尊崇。

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杯的陶土取材于远古时期河湖中的淤泥,经过流水的反复冲刷淘洗,它们细腻干净,不含任何杂质,优质的原料配合着史前时期的黑科技。

在烧制结束后,向密封的窑顶加水,使得木炭熄灭,从而产生巨大的浓烟,浓烟中黑色而细小的颗粒逐渐渗透到陶器的内部,再经过打磨,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黑亮的效果。

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文化

瑞典的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中国的河南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其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安特生注意到这些彩陶与东南欧的特里波里、中亚安诺等遗址发现的彩陶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

他作了一个重要的推断并发表在《中华远古之文化》一文中。其中提及中原地区的彩陶文化可能是由西方传播而来的,成为了后来一直被学术界所诟病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而蛋壳黑陶杯的出土在中国的东部,这意味着在中国的东方发现了一个史前遗址,成为了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反面例证,在当时也大大的增强了国人的自信。

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

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

关于蛋壳黑陶杯

原始美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被视为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

是对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的一次反驳;

制作工艺精湛;

蛋壳黑陶杯造型各不相同;

缺少实用价值的同时易碎又难以保存和推广;

也许仅是对权力与等级的诉求;

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阅读数 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