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
文/拓跋云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也就是著名的铁幕演说。

这并非丘吉尔唯一出名的演说。二战初期英法联军敦刻尔克撤退成功后,他发表过鼓舞人心的一段演说《我们绝不投降》(此处可a至1940年5月27日的敦刻尔克)。世界著名演说还有林肯在南北战争期间的葛底斯堡演说(此处可a至1862年12月2日的华盛顿),以及美国反种族歧视运动中,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等(此处可a至1955年12月1日的蒙哥马利市)。
围绕铁幕演说,有几个问题值得去思考。比如,为何不是冷战主角美国提出“铁幕演说”?为什么是丘吉尔?还是个退休的英国前首相?难道这场演说是杜鲁门安排的?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首先要说的是,杜鲁门在当时“有贼心没贼胆”,除非他不想要选票了。
一方面,1946年才是二战后的第一年。在思维惯性下,美国老百姓眼中的苏联人可是和美国人一起并肩作战、击败法西斯的盟友。
现实中也如此,在丘吉尔演讲之后,先别说老百姓,就美国当是主流舆论对他的观点也并不欢迎,更别提进一步的反苏舆论战和冷战了。
不欢迎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即美国孤立主义再次抬头。珍珠港事件的惨烈仍历历在目(此处可a至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美国也在太平洋牺牲了不少人。此时美国士兵战后刚刚回到本土,大多数美国人是不愿意美国再次卷入与他们无关的欧洲新战争的。
其次,为什么是丘吉尔这位退休的英国前首相发表“铁幕演说”?

第一,他是优秀的演说家。
正如前文提到的,丘吉尔出名的演说并非这一个。事实上希特勒曾向英国抛出橄榄枝,而他也是依靠着极具感染力的演说,说服英国民众和国会坚持抵抗德国纳粹,这才有后来的伦敦空战(此处可a至1940年7月16日的伦敦)。否则二战恐怕就会上演新剧情了。
第二,他拥有反苏人设。
在苏俄建立之初,时任英国陆军大臣的丘吉尔,建议政府此时应积极干预俄国内战。他称英国应该让布尔什维克主义“胎死腹中”,还将共产党人称为“残暴的大猩猩”。斯大林就曾经评价丘吉尔是个“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分子”(此处可a至1965年1月24日的伦敦)。
第三,他是身份重要的下台赋闲之人。
二战后,满怀信心的丘吉尔解散内阁举行选举,然而战争后一贫如洗的英国人选择了政策更为吸引人的英国工党——丘吉尔下台了!这令丘吉尔本人也非常吃惊。

这么一来,让丘吉尔“解读铁幕”,向苏联“递战书”,即不怕发言没有影响力,也不怕苏联找事情,毕竟丘吉尔仅仅是个退休的首相,没有政府政治身份。
对此,杜鲁门一口否认。当时记者采访他,他的回答是“仅仅是邀请丘吉尔去自己老家看看,如果愿意给母校的孩子做一个小演讲,孩子们会非常开心……丘吉尔先生有权讲他想讲的话。”
另外,上文也提到,当时美国国内的舆论环境并不利于杜鲁门的外交政策。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这场演讲就是两人的合谋,代表美国和杜鲁门的意思。
第一个理由:杜鲁门政府对铁幕演讲早“有想法”。
杜鲁门主义此时已在酝酿之中。而就在铁幕演说两周前,即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发回 “八千字电报”,即著名的“长电报”,为杜鲁门政府新的反苏联政策提供理由。大名鼎鼎的马歇尔计划,其背后真正的策划者,就包括乔治·凯南。

第二个理由:杜鲁门来做铁幕演讲“有困难”。
此时除了民间和舆论不利于杜鲁门主义外,在美国共和党还控制了国会,身为民主党的杜鲁门需寻求更多支持。因此,丘吉尔的铁幕演说相当于在为杜鲁门试水,以及渲染与苏联的斗争气氛,这样更有利于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第三个理由:在杜鲁门的撮合下,铁幕演讲“有结果”。
杜鲁门主义很快在一年后发布,因此很难不怀疑这就是杜鲁门一手安排的。
这里不去下判断是否真的有安排,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不管代不代表美国的利益,至少是代表着二战后英国的实际利益。
第一,铁幕演讲有利于英国处理土耳其和希腊危机。
在雅尔塔协议中,希、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此处可a至1945年2月4日的雅尔塔)。然而1946年希腊发生内战,希腊共产党支持下的希腊民主军占据优势,希腊政府被迫向英国求助。可英国当时处于经济危机边缘,无力承担保护的角色,因此,靠美国帮着“稳场子”就是丘吉尔和英国的必然之选。

第二,铁幕演讲符合英国工党和保守党的“共识政治”。
虽然工党上台,但工党政府仍沿袭了自战争以来的外交政策。事实上,战争期间,英国工党和保守党达成“共识政治”,英国工党更善于处理内政,而保守党主要主导外交。因此,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也代表着英国工党政府战后的外交方向。
第三,铁幕演讲符合英国外交传统。
如果说英国外交有什么传统的话,那就是“欧陆均衡”。例如在西班牙王位争夺战中(此处可a至1709年9月11日的蒙斯),又如在拿破仑战争中(此处可a至1804年12月2日的巴黎圣母院),都体现着这一外交哲学。简单来说,就是欧洲大陆不允许出现一家强权,以至于统一欧陆,因为这样会威胁到英国作为岛国的地缘安全。
而此时,帝国余晖下的大英帝国,再次祭出外交均衡。与此前不同的是,他这次要世界均衡。很显然,与欧陆相连,威胁到英国地缘安全的苏联,就是英国制衡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相近且同文同族的美国,就是英国拉拢的对象。
总之,由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或许就是铁幕落下“最好的姿势”。日不落大英帝国无力继续掌控世界,世界出现权力真空,而美苏新贵势力迅速扩张至全世界,体现着领导国交替陷阱规律(规律57 - 领导国交替陷阱:秩序变动带来的真空),而美苏英三国二战期间为遏制法西斯并肩而战,战后目标不一,关系迅速破裂进而冷战,反向证明了目标凝聚规律。(规律39 - 目标凝聚:目标一致可以使敌意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