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狗”的叛乱
醉心名利的小人怎么成了忠臣?造反的逆贼后代凭什么再入朝堂?

文/全历史 哥特人的猫

公元258年4月10日,司马昭领兵攻克寿春,杀死了在此地反叛的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这是继王淩之乱、毋丘俭文钦之乱后,淮南地区第三次爆发反司马氏的叛乱,后世称之为“淮南三叛”。

提到诸葛诞,就不得不提他两位大名鼎鼎的堂兄弟,诸葛亮(此处可a公元234年10月8日的宝鸡)与诸葛瑾,时人有“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的说法。这个狗可不是贬义,汉高祖刘邦就曾用“功狗”来比喻自己手下的大将。

只是与在蜀、吴都留忠名于后世的两位兄长相比,诸葛诞的人生颇有些晚节不保的意思。他本来是司马氏眼前的红人,几乎已经预定了三公之位,却仓促起兵反叛,被司马昭轻易剿灭。

游戏《三国无双》中的 诸葛诞

无独有偶,六年之后,司马昭身边炙手可热的政坛新星、被誉为当代张良的钟会(此处可a公元264年2月21日的成都),也在灭蜀之后谋反了。诸葛诞与钟会之乱,也成了三国末年为后人争论至今的两大奇案。

论爵位,诸葛诞是高平侯,除非天下改姓诸葛,不然侯爵就是他这个外姓食邑的顶点;论官职,诸葛诞是征东大将军,内可出将入相,外也有吴地、蜀地的功名富贵等着他去博取。

这样一个人,有什么理由造反呢?

最初的说法是,他是为了报效曹魏政权。

事实上,不光是诸葛诞,王淩、毋丘俭文钦三人也都被视为曹魏忠臣。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就是因为毋丘俭等人起兵反司马相继失败、密友夏侯玄也受牵连被灭族,诸葛诞才受刺激起兵造反的。

不过只要结合诸葛诞的发迹史就能看出,这种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他和大魏忠臣四个字没有一点关系,而是个彻头彻尾的司马氏功狗。

毋丘俭起兵时,曾派使者邀请诸葛诞加盟。结果他直接把使者的脑袋剁了下来,扭头就将毋丘俭的计划对司马师(此处可a公元255年3月23日的许昌)和盘托出,并且自告奋勇充当剿灭毋丘俭文钦的先锋。

早在诸葛诞最初的靠山曹爽司马懿(此处可a公元249年2月5日的洛阳)扳倒后,他就投效于司马氏门下。他曾被司马师授以伐吴重任,结果所率军队在东兴关下被吴国大败,只能放火烧营狼狈撤退。司马师将各路败将都依律降职,连其弟司马昭的爵位都剥夺了,唯独表扬了诸葛诞战前的谋划,足见他已被司马师视为嫡系。

事实上,诸葛诞造反的真正原因,可能就出在了他这个司马师嫡系的身份上。

在平定毋丘俭叛乱时,司马师因为受叛军夜袭的惊吓,眼疾复发,暴毙而亡,司马氏的基业都交到了此前没有任何政治威望的司马昭身上。

司马师患有眼疾,因为叛军夜袭,他被吓得眼珠迸出,在回师许昌后很快病亡。

这就让诸葛诞的身份变得异常尴尬。自己的高平侯、大将军位都是司马师给的,哥哥把他当自己人,弟弟会买账吗?何况自己现在已经位极人臣,哪怕司马昭有心拉拢他这个兄长旧部,又能靠什么来施恩呢?

另一方面,司马昭掌权后清除异姓大将的做法也让诸葛诞心惊。常年驻防雍凉的名将陈泰,因为不愿对司马昭效忠,被一纸诏令剥夺兵权,请回朝中闲置。

现在,司马昭又派贾充来试探自己的口风,要让他入朝去当司空,这种明升暗降的把戏诸葛诞岂能不知?他这才决定为了性命与权势奋力一搏。

还是司马昭一早就看透了他。当朝廷大军兵临寿春城下时,司马昭就对手下说,诸葛诞自守贼也,可坐而制之!

司马昭。在平定 诸葛诞的叛乱后, 司马昭意识到国内人心不稳,很快发兵灭蜀,以为自己挣得威望。

不过,诸葛诞的叛乱真正让后世争论不休的还远不止他扑朔迷离的动机,他的身后评价与家族命运更让人啧啧称奇。

在《诸葛诞传》的末尾,向来惜字如金的陈寿反常地记录了一段插曲,说当日寿春城破后,司马昭劝其手下投降,他的亲信高喊“愿为诸葛公死”,无一人投降。陈寿生怕后人没理解自己什么意思,还补上了一句评语“其得人心如此”。一个造反的逆贼,居然在晋朝官方认可的史书中获得了“得人心”的好评,这让司马昭情何以堪?

更吊诡的是,诸葛诞败亡后,其子诸葛靓逃往东吴,吴国灭亡后又被自己的发小、晋武帝司马炎(此处可a公元290年5月16日的洛阳)给捉了回来。他因为杀父之仇,躲到厕所里不愿相见,司马炎以帝王之尊亲自登门,希望化解两家仇怨、请他入朝为官,被诸葛靓严辞斥回。但这个冒犯皇帝的逆贼后代非但没有受罚,他的两个儿子还都在日后入列九卿。

一个为权势反复易主的小人,不仅被普遍视为忠臣,还被他造了反的司马家官方盖章“得人心”,后代还能飞黄腾达,这个剧情在专制时代未免太过魔幻了。

于是我们便不得不问一句,为什么?

我们可以把这一切简单地理解为是司马炎在收买人心,但这真的现实吗?须知造反对任何统治者来说,都是天字第一号大忌。唐太宗李世民(此处可a公元649年7月10日的长安)在爱将侯君集造反后顾念旧情,赦免了他一妻一子不受连坐,发配岭南,这已经要被群臣批评宽纵太过、有违制度了,遑论司马炎要直接给反贼之子加官进爵?

得到西晋官方厚爱的诸葛氏子弟不止仕于曹魏的 诸葛诞后代,还包括敌国丞相 诸葛亮的子孙。 晋武帝司马炎孔明极为推崇,他直接授命 陈寿编纂整理了《 诸葛亮集》。

其实,司马氏对诸葛诞后代反常的宽容,只是迫于士族壮大的一种妥协手段罢了。

早在曹丕即位时,他就为了防止曹植、曹彰抢班夺权,严酷打击曹姓宗亲,提拔陈、荀、贾、司马等与曹魏若即若离的士人后代;等到司马懿起势,为了扳倒曹爽,司马家也只能进一步依靠士族,无论是诸葛诞所属的琅琊诸葛,还是钟会所属的颍川钟氏,都是当时一等一的大族。对于这些世家子弟来说,你司马家背叛曹魏在先,我只是为了利益跟随你,你却想用忠诚来约束我,岂不是笑掉大牙?

而对司马氏来说,既然选择同士族进行利益交换,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下其中的“老鼠屎”。东晋王敦叛乱后,其弟王导还可以惶惶然为皇帝仲父,时人云“王与马共天下”。这种皇权对豪族的妥协,在三国时期便已有先兆。

后世总结历代权臣专权犯上的例子,认为权大必定欺主。其实不止个人掌握太大的权力后必定欺主,对家族也是如此。(详见规律11 - 权大欺主:为什么要权责一致

历代评价

王淩风节格尚,毌丘俭才识拔干,诸葛诞严毅威重,锺会精练策数,咸以显名,致兹荣任,而皆心大志迂,不虑祸难,变如发机,宗族涂地,岂不谬惑邪!

——陈寿

阅读数 5.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