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士人”论

简介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黑暗,宦官外戚专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帝国逐渐瓦解。汉献帝在战乱中狼狈不堪,流徙不定。“天子入洛阳,宫室烧尽,街陌荒芜,百官披荆棘,依丘墙间。州郡各拥兵自卫,莫有至者。饥穷稍甚,尚书郎以下,自出樵采,或饥死墙壁间。”然而,就是这样浪荡落魄的汉献帝,在曹操“挟天子”的政治策略下,对汉魏之际的历史局势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曹操与刘协

挟天子不能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古来有之。郑庄公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始作俑者。鲁隐公十年,郑庄公以周室左卿士的身份“以王命讨不庭”,讨伐、蔡、卫等国,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滥觞。齐桓公也是打着天子的名号号令诸侯的;晋文公在周室发生内乱后护送周襄王回到宗周,晋文公的目的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春秋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是起作用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八月,荀彧向曹操提出迎献帝都许:“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汉高祖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銮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天下,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四方虽有逆节,其何能为?”

在这种普遍的“挟天子”的舆论中,曹操第一个实践了这一策略,他的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使他在汉末纷争中占得了先机。

建安元年九月,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庚申,车驾出轘辕而东,遂迁都许。己巳,幸曹操营,以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公元196年9月,曹操挟持了汉献帝,从此在军阀逐鹿中原中占据了极大优势,从而也开始了“挟天子”的建安时代。

虽然历来人们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令诸侯”的影响却是比较小的。袁绍面对曹操挟献帝都许时曾这样感叹:“挟天子以令我乎”,这种感叹表明,时人对挟天子确实有过“令诸侯”的设想,但事实表明,曹操挟天子并没有令到诸侯。

先看曹操迎献帝都许后袁绍的反应,“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发动了对曹操的大举进攻。哪有“诸侯”明知天子在许而发兵攻许的道理?可见曹操“挟天子”是令不了“诸侯”袁绍的。

又如汉献帝都许后,张绣反曹,曹操长子曹昂、弟安民遇害,曹操也为流矢所中,张绣并不因汉献帝而放过曹操,而是想着消灭曹操。此时袁术更过,不顾汉献帝的存在,竟想着称帝,就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正月,曹操迎献帝都许不到半年,“袁术称帝于寿春”。

另外,就连刘氏皇亲刘备也在徐州叛变,并劝刘表乘虚袭许;孙策也秘密做袭许准备。

在“挟天子”的“大好”局势下,曹操“令”来的却是如此多的“诸侯”的围攻!此时曹操的形势极为窘迫,看不到任何“令诸侯”的效果。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下,“挟天子”是令不了“诸侯”的。

后来逐渐强大的刘备、孙权这两个“诸侯”,刘备以汉裔自居占据益州,孙权以长江天险稳坐江东,曹操不但未能“令”得了,更是在赤壁之战中被吴蜀联合打败。所以“挟天子”在实际上并没有令到刘备、孙权这两个“诸侯”。

挟天子以令士人

荀彧提出“挟天子”的主张,似乎不同于其他人,其目的并不是为了“令诸侯”。分析荀彧的话,他认为汉末“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感旧之哀”,这是迎献帝的原因,而“扶弘义以致英俊”则是“挟天子”能取得的最好效果,即荀彧提出挟天子的目的是为了“致英俊”———令士人。而曹操挟持献帝,也不是为了“令诸侯”,他是另有目的的,试看以下分析:

曹操曾与袁绍讨论天下形势,袁绍说:“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这里所谓的“道”,可以理解为御人之术,亦可理解为道统。但曹操这儿的“道”要表达的是“正义”的内涵,以与袁绍据北方分裂割据的野心形成对比,所以曹操在这种语境中的“道”的意思不可能是“御人之术”;并且在曹操与群雄逐鹿中原鹿死谁手尚未知晓的情形下,观其以后“挟天子”的策略,这里的“道”更应该被理解为道统。这样理解的话,那么,曹操的“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这句话就可以解为用道统、汉献帝或利用士人心系汉室的心理来御“天下之智力”。

所以,曹操挟持汉献帝,更多是为了利用心系汉室的士人,即控制汉献帝以利用士人,更进一步说,是为了令士人。并且在汉末大族横行、标榜名士的情况下,阉宦出身的曹操无可标榜,他可以打的只有挟天子这张牌,也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和诸侯尤其是袁绍这样的世家大族相抗衡。虽然曹操和荀彧对“挟天子”的期望有质的不同,一个为了称霸,一个为了扶汉,但实际效果是相同的,即令士人。可以说,曹操和荀彧充分把握了汉末士人的心理动向,汉末之局势,唯曹、荀得之。

综上,汉末士人存在“乃心王室”的心态。曹操挟持汉献帝,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他挟天子不是为了令“诸侯”,而是为了令士人。曹操挟持了汉献帝,就等于挟持了士人,从而取得士人围绕在曹操周围并为其出谋划策的效果,即“挟天子以令士人”,这才是“挟天子”所取得的最大成果。

“挟天子以令士人”之影响

曹操挟持汉献帝,取得了令士人的效果,这一举措对汉魏之际的历史局势影响深远。

“挟天子”可敌百万之众

在士人看来,挟天子可敌百万之众。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诸葛亮把“挟天子”与“拥百万之众”并列为不可与曹操争锋的两个原因,说明“挟天子”在诸葛亮看来是具有极大的威力和影响力的。可以说曹操“挟天子”已经取得了“令士人(诸葛亮)”的效果。

挟天子“令”士人趋许

曹操挟持汉献帝后,荀彧、孔融、杨彪、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偃等一大批名士都围绕在曹操周围,这些士人“用自己的社会威望来为他(曹操)镇静地方,稳定局势”,使得曹操的势力更加强大,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奠定了基础。

官渡之战中士人受挟天子影响而产生的活动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官渡之战正在酝酿之中,“渔阳田豫说太守鲜于辅曰:‘曹氏奉天子以令诸侯,终能定天下,宜早从之。’辅乃率其众以奉王命。”在大战在即的关键时刻,田豫没有坐观虎斗,以观事态发展,而是坚决说服鲜于辅投靠曹操,这充分证明了曹操“挟天子”的影响———令田豫;田豫主动说服鲜于辅投靠曹操,使曹操在官渡之战前省去了一个顾虑。

桓阶也直接受到曹操“挟天子”的影响。他在官渡之战前劝太守张羡抗刘表而应曹操时说,曹操“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张羡的投曹自然使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又少了一份担忧。

如此等等,田豫、贾诩、桓阶等人受“挟天子”的影响而产生的活动,为曹操官渡之战的胜利助了一臂之力,消除了部分军事对手、消减了曹操的军事压力,使得曹操可以一心向北,没有后顾之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士人的活动,都是“挟天子”令出来的,而并非是由曹操通过外交活动争取到的。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在取得统一北方的巨大成就后,下令说:“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曹操在战胜袁绍后并没有以功自居,而是主动承认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士人的活动。曹操的这一次下令,也是在宣布其“挟天子以令士人”已经取得了成功。

曹操挟持汉献帝,但“诸侯”并不为其所令,而挟天子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令士人,因此,曹操挟持汉献帝的策略就可以称作是“挟天子以令士人”。挟天子的影响虽不可绝对化,但“令士人”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阅读数 5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