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初中历史的和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商纣王帝辛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其暴虐无道,滥杀忠臣,开发酷刑,酗酒,纵容妲己混乱朝廷等罪名,我们上学时都听过吧?而历代史书中也都把帝辛描述成和夏桀驰名的暴君,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帝辛有没有可能是被刻意抹黑的呢?从目前的史料与现实中分析,有一些猫腻。比如史料记载与现实部分情况有出入,如果这些情况是真的,最多只能表明纣王可能并不暴也并不昏。可能现实中纣王只是一位平庸的君主,也可能是一位明君。在石锤之前,大可进行天马行空的猜想。
帝辛原名子受,生卒(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6年)享年59岁。《史记·殷本纪》:“纣资辩捷疾, 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荀子·非相篇》:"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其它史料中也有把帝辛“形容俊美”和“帝辛受德有倒拽九牛之威,具抚梁移柱之力”的记述。可见帝辛和夏桀一样武力值很高,但和夏桀不一样的是,帝辛个子很高长得也很帅气。这样的人单从外表上来看就不一定是暴君,但现在下结论太早,继续看。
周武王姬发在灭掉商朝以后,给帝辛列出了“四大罪状”(出自《牧誓》),用今天的话来讲分别是:不认真祭祀,不重用亲戚,任用小人和听妇人言。除此以外,还有酗酒,好色等罪名。来看,这最主要的四条罪状哪条和残暴有关系?且这些“罪状”结合当时的情况完全可以解释。
第一条:“昏弃厥肆祀,弗答”。大致意思就是不认真祭祀,我们都知道,商朝君王喜爱用活人祭祀和陪葬(不过这个活人一般都是外族战败的俘虏或者奴隶,本土普通平民一般不会被抓去祭祀),在目前出土的各种高等级的商朝大墓中都有发现不少因陪葬,祭祀而出现的尸骨。而商朝的祭祀活动中,大型人祭一般会用300—500人左右,规模小一点的100人左右,普通人祭也就会用三五个人,而人祭的手段和过程非常残忍,各位请自行百度,这里不详细说。但经过考古发掘,在帝辛统治年代的商朝古墓中,几乎看不到因陪葬而出现的尸骨。这就证明帝辛取消了活人祭祀,这不就代表他仁慈吗?仁慈有错吗?而且商朝祭祀崇尚的是天神,鬼神这一类,而帝辛上位以后直接下令取消祭祀神明,改为祭祀祖先,这个措施使祭司势力受到极大的冲击。
第二条:“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大致意思就是不重用自己的亲戚,这也很可笑,你们细想一下,历史上重用亲戚的国家哪个有好下场?参考一下西汉和北周,就是因为重用亲戚才被夺取江山,所以亲戚有重用的必要吗?
第三条:“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意思就是说帝辛任用小人,注意一点,当时的小人是指地位低下的人,也有指平民,奴隶和战俘的意思,通俗点来讲就是帝辛起用了很多地位低下的人当官,还给他们较为高等的职位,相当于给了那些社会底层的人翻身的机会。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很多王朝当官的基本都是大户人家,平民基本没有机会,而帝辛则让平民也有机会当官,这也有问题吗?而这一整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对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提拔、信任、任用,让他们当上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虐待商朝贵族,在商都内胡作非为。一提到贵族,各位的想法可能就是自己高高在上看不起一切比自己地位底下的人,若真因为如此那平民肯定十分厌恶贵族的,如果是真的,那这些贵族似乎不冤。
最后一条:“惟妇言是用”。就是听妇人言的意思,看到这你们是不是第一时间就想起了妲己?而并不是,虽然妲己这个人真实存在,但仅仅入宫一年以后就病死,你们想想,妲己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把一个国家霍霍到崩溃的边缘吧?这岂不是比隋炀帝杨广还能闹腾?且再带上前面说的,就知道帝辛统治下的商朝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各位不信的话,妲己的陵墓已经发现了,可以自己去看看,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好了不扯了,继续,商朝女性的地位并不低,可以当官也可以当将军,商朝第22任君主武丁的妻子妇好就是例子。
除此以外,酗酒这个罪状也是没谁了,现在出土的商朝古墓无一例外都出土了大量酒器,可见商朝历代君主都以享酒为乐。所以像商朝那些明君,如成汤,盘庚,武丁这些明君也十分喜爱喝酒,说他们酗酒也不为过,怎么一到帝辛这里,酗酒就成了罪名呢?说到这,你们是不是就想到了“酒池肉林”?所谓酒池,是指一个很大的池子里灌满酒,我们知道当时的生产力很低下,哪来那么多的粮食酿酒呢?而光是宫殿中所需的酒,远远不如“酒池肉林”中的酒多,然后是肉林,从史书中的描述基本能看出这指的是腊肉,把肉做好以后挂起来风干,谁饿了就取一块下来吃。这不就是腊肉的做法吗?就当时低下的生产力和技术而言,且防腐技术也不成熟,当时的肉挂起来不久后就会腐烂,而腊肉的做法直到2000多年以后的宋朝时期才彻底成熟,可以看出这就是扯淡。
还有好色,这个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完全不可能,《封神演义》说纣王有3个儿子,而正常的史料记载只有1个。也基本可以认定,纣王一辈子只有武庚这一个儿子,怎么可能好色呢?对比同时期的周文王,史书记载周文王姬昌有19个儿子,带上干儿子足足有100多个。生老二姬发的时候,姬昌才15岁,这么来看周文王就比帝辛更好色了。那么也有问题,史书中也说帝辛创造了“炮烙”这一酷刑残害人民,如果有这个可能性的话,那只能不是用来残害人民,是用来严惩罪大恶极的人,可见帝辛为了建立稳定的国家费了很大的力气。但直到目前都没有出土炮烙刑罚所使用的青铜柱,且“酒池肉林”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其存在的证据。这很令人存疑。
看到现在,你们或许有疑问,既然帝辛统治下的商朝国力那么强,为什么会被周这个小部落灭掉呢?也有缘由,帝辛在位期间,是商朝的版图巅峰,可见帝辛在位时期一直在开疆拓土。既然开疆拓土就必然少不了攻打当时的部落,而部落首领为了保命,肯定会将值钱的东西送给商王,而妲己就是当时被帝辛攻打的一个部落首领的女儿。
而在帝辛开疆拓土中,周部族已经日益强大,帝辛忌惮周部族的壮大,便召当时周部族的首领周文王进京,随后将其囚禁。姜太公等人便花了大量的金银财宝才把周文王赎了回去,但我们这么想一想,自己无缘无故就被囚禁,最后还要自己的族人把自己赎回去,这谁会高兴。周文王因此对商朝怀有仇恨,有了想要推翻的想法。后来周文王去世,继位的周武王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当时的商朝和周部落本来关系就不好,在帝辛上位前,这种事情就已经发生过了,比如,商朝第28任君主文丁在位时,周部族已经发展的很强大了,文丁和帝辛一样,忌惮周部族的壮大,便召季历(周文王的父亲)进京,随后同样将其囚禁。而后,季历死在了狱中。若不是当时周文王姬昌早已出生,周部族的历史就彻底断了。这也是商周关系的另一次火上浇油,早在武丁时期,他们的关系就开始逐渐恶化。
好了,转回正题,帝辛认为这样杀鸡儆猴,周部族就怕了。就去解决东夷问题了,也正因为如此,由于商朝的部队都在和东夷打仗,导致商朝西部疆域和都城出现大规模的缺军。而周部族借此良机,趁机继续壮大。一边发展部族内部的经济和力量,一边与周边小国搞好关系,再一边慢慢蚕食周围的商朝附属国。
到了牧野之战的前两年,周武王在当今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举行了著名的“孟津会盟”。此处已经可以表明,周武王已经做好了伐商的一切准备,只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这也是给帝辛的一个警告。正常来讲,帝辛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来整装待发严防周部族,但他却一点措施都没做。或许在这时,帝辛已经有了自大的想法,认为周武王压根就没有能力灭掉商朝。
直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认为时机已到,便开始了伐商的举动,他联合当时商朝的贵族势力和祭司势力一同攻商,其中的代表便是胶鬲。《吕氏春秋》:“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看到这你们肯定会奇怪,为什么周部族会联合上商朝的祭司势力和贵族势力?因为帝辛在位时期推行的政策,如取消活人祭,起用平民当官等政策,无一例外都损害了祭司和贵族的利益,而统治商朝的力量总共有三支,其中一支是王权,而剩下的两支力量就是祭司和贵族,帝辛一下子得罪了其中两支力量。而在当时,有了王权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要看剩下两支力量的脸色,只要一个想法或政策被其中两支力量否定,那么支持这个政策的即使是王权,也不能实行。因为帝辛的政策原因,贵族和祭司不会坐视自己的利益受损,就有了想要推翻帝辛的想法,便联合了周部族)。由于商朝西部疆域仍处于缺军状态,所以周武王的军队一路畅通无阻。直达商朝都城朝歌城附近。但此时,由于商朝的征夷军队仍旧无法赶回,帝辛只能匆匆召集17万的奴隶和战俘应战。而由于这临时拼凑的“军队”没有实战能力,且大部分都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人,他们一上战场便倒打一耙,有的逃跑有的向敌人投降。这样的举动使帝辛一败涂地,虽然牧野距离朝歌还有数十里路程,但帝辛已经没有任何的作战能力,而此时周朝军队趁机攻入朝歌城,这也就是牧野之战的真相。而帝辛见大势已去,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周武王是用偷家的方式得来了商朝江山。而在当时,这种手段是会遭人唾弃的(比如宋襄公曾想攻打楚国,手下建议采取偷袭打楚国一个措手不及,但宋襄公不愿意,非要和楚国堂堂正正的决斗,此处已经体现了出来),所以周武王就给帝辛列了那所谓的四个“罪状”,就是为了欺骗后人,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为民除害”,同时也成功的美化了自己堂而皇之的取代商朝的理由。而我们也知道周武王可是亲手干掉帝辛的人,他都只能勉强凑出这四个基本和残暴没关系的罪状。至于后代史书中描述的帝辛中凭空多出来的罪状,只能是后人为了突出昏君形象而强加的。比如酒池肉林,周朝时期根本就没有相关记载,最早的记载也来源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而当时距离商朝灭亡已经过去了800年左右。真实性有很大的存疑,毕竟当时可没有什么考古,人们想获取历史只能通过前朝的史书来获取。比如周朝时期,纣王只有4条大罪,到了秦朝时期变成了5条,汉朝时期变成了19条,唐朝时期变成了27条,宋朝时期变成了36条,元朝时期变成了40条,明朝时期变成了48条,清朝时期变成了51条。这也算是强有力的证据了。而之后,周武王为了防止商朝遗民造反,便开创了分封制,把商朝遗民的封地划到了最中间的位置,四面八方都是周武王的人,这个举动也是周武王最心虚的体现,专门把商朝遗民划到中间,就是为了方便监管,然后慢慢将其吃掉。否则的话,他完全可以把商朝遗民的封地划到其他区域,不会集中在最中间。然后把帝辛的称呼改为了“纣”,即昏庸,残暴的意思。而西周初年所发生的三监之乱,除了周公的三个兄弟以外,其中也有纣王的儿子武庚参与,同时还有大量殷商旧部的参与。可见当时的商朝并没有到人心涣散的地步,不然那些殷商旧部不可能理会武庚的响应。毕竟没人喜欢昏君,特别是老百姓。总之,帝辛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背锅侠。之后春秋时期的孔子,子贡和近代的伟人,都曾给帝辛翻过案。就连如今的《中国通史》对于纣王的描述也加上了一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可见如今对于纣王是暴君的说法依旧没有坐实。
而商朝灭亡的真相就是帝辛的新政策导致的商朝新旧势力冲突和外族侵入。
话虽如此,但帝辛也并不是完完全全的十全十美。帝辛在其统治时期不停的四处征战,导致穷兵黜武,使国内经济慢慢衰竭。类似于汉武帝,但只要立刻停下征战并推行“休养生息”的国策就可以复苏经济。还有就是间接导致周文王的死亡,代表帝辛并没有处理好自己和周部族的关系,同时还想以周文王的死亡来恐吓,压制周部族。代表他轻敌。也能从此处看出帝辛已经有了一点自大的内心想法。但由于其功远远大于过,所以帝辛也被比喻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人皇”。他的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非常的先进。当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没什么不妥。但在当时的时代可就不一定了,属于大罪。说到底还是迷信在作怪。
当然,以上内容均为参考目前的主流证据进行的猜测,毕竟和商朝同时期的史料太少,参考的文献都是几百年以后的,所以真实性不能百分百保证。冲突的地方也还是有的,比如《左传》中记载“纣克东夷而陨自身”,但同时又记载了帝辛最后一次征讨东夷是在其在位第21年的时候,而帝辛总共在位30年。这个冲突的地方目前还无法解释,要么夏商周断代纪年的结果依旧有错误,或者更多相关史料未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