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梳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放在战国时代,这句话可以这么说:统一的机遇,偏爱有准备的秦国。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时间: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统治者:嬴政
都城:咸阳
特征: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①战国以来,经过连年的争霸战争,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人民也渴望结束战争,因此统一是大势所趋;
②商鞅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
③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攻势。

二、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式,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内容:
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③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特点: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命,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上: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
军事上:
①修建驰道和直道;
②修筑长城,移民垦田戍边;
③统一东南、岭南地区,兴修灵渠;
思想文化上:
①统一文字, 以小篆为全国规范文字;
②焚书坑儒;
历史意义:
①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建立郡县制,统一的文字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 焚书坑儒”对我国文化造成巨大破坏。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的暴政:
①役使大量犯人和奴隶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修筑长城和驰道,造成大量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破坏;
②赋税繁重;
③刑罚残酷;
秦二世的残暴:
①屠杀兄长姐妹与文武大臣,政治黑暗;
②让大量宫女为秦始皇殉葬,并且闷死工匠。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
地点:大泽乡
领导人:陈胜和吴广
爆发原因:
①根本原因:秦朝暴政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②直接原因:到渔阳戍守的农民因为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要被处斩;
结果:不到半年被镇压下去,陈胜、吴广被杀害;
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其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楚汉之争
楚:西楚霸王项羽
汉:汉王刘邦(后来的汉高祖)
斗争原因:项羽和刘邦于公元前207年灭亡秦朝后为争夺帝位展开斗争;
最终结果:历经4年的战争,刘邦取得最终的胜利。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背景: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统治,楚汉之争中刘邦胜出;
时间: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刘邦
都城:长安
建立时的社会状况:久经战乱后,人口流离失所,土地荒芜,经济凋敝。

二、“文景之治”
背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措施:
①奖励耕作,关心农桑;
②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
表现:社会安定、百姓富裕,景帝后期粮仓丰满、府库充盈。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推恩令”的实施
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反抗中央;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实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下令实施;
内容: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影响: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背景:西汉初,朝廷对地方控制很弱,由于“无为而治”政策的施行,诸子百家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施行:
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②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
①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汉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②儒学从此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三、西汉的盐铁专卖
背展:西汉初,盐铁经营权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私人铸币也未完全禁绝,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目的: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内容:
①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阅读数 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