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滨逊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文/波波
1731年4月24日,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伦敦去世。
笛福生前曾写有《鲁滨逊漂流记》,因此被称为“欧洲小说之父”。他生活的年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此处可a到1649年1月30日的伦敦)爆发后的时期,笛福正是中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言人。《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富有勇气,敢于冒险,是当时资产阶级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实际上,这也是笛福的人生缩影。

那么,笛福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首先,他是个不排外的“民族主义者”。
笛福个人经历丰富,从事过众多行业。他一生经商,涉及过内衣行业、烟酒业、羊毛纺织业等。当时的英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工商业迅速发展,民族主义意识逐渐显现。不久之后,英格兰又和苏格兰(此处可a到1707年5月1日的伦敦)合并。
当时很多人鼓吹“纯种的英格兰人”,对外来的人采取排斥态度,笛福则不以为然。为此,他专门写了一篇政治讽刺诗《血统纯正的英格兰人》。笛福在诗中说,英格兰曾经一次次被罗马(此处可a至公元前27年1月16日的罗马)、高卢、丹麦等许多民族征服,语言和人种都出现了混杂,根本不存在什么 “血统纯正的英格兰人”,大家都是外国人。

此外,笛福还指出,在英格兰的外国人为英格兰的繁荣强大做出了贡献,排外是不明智的。笛福还用 “不列颠人” 称呼合并后的英国人,他希望大家都能戮力同心,这些都体现了笛福的不列颠民族意识。
第二,他还是勇敢的“新闻之父”。
笛福一边经商,一边进行文学创作。然而,这只是他众多经历的一小部分。他还曾办过报纸,从事过新闻报道。
1704年,笛福为英国的辉格党办了名叫《评论》的杂志。为此,他一直来往于英格兰、苏格兰两地,长途跋涉了长达十几年。为了杂志需要,笛福还成了秘密情报员,暗中搜集舆论。他因此入狱,但从未停止为办报事业。
1722年,笛福通过《瘟疫年纪事》,记录了1665年伦敦爆发的大瘟疫(此处可a至1665年7月25日的伦敦)。他用自己的笔,向世人呈现了这场鼠疫的产生和传播等情况。

通过笛福的记载,人们如同身临其境一样,感受到了瘟疫中的惶恐不安。笛福让人们知道了惊人的死亡数字、逃疫的景况。当时法国马赛鼠疫流行,笛福的文字正好满足了大家对鼠疫的好奇心。
第三,他又是个愁于生计的“老赖”。
笛福办报纸写小说,一方面是兴趣使然,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还债而迫不得已的行为。1692年,笛福因经商不善而破产,负债高达17000镑。为了还债,笛福不得不靠创作谋生。1719年,笛福写的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发表了。这部小说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成了畅销作品。
《鲁滨逊漂流记》的成功,促使笛福又创作了《鲁滨逊漂流记续集》《摩尔·弗兰德斯》和《杰克上校》等作品。这些作品的成功,让笛福的窘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因债务太多,笛福一直没有还清债务。后来,债权人接连去世,笛福的债务负担才因此减轻了不少。

就在笛福刚松一口气的时候,一位债权人的遗孀突然跳了出来,把笛福告上法庭。为了转移财产,以防被没收,笛福把名下财产都转给了儿子。为了躲债,笛福还不得不藏起来,住在不显眼的伦敦老城中。
笛福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但最令他骄傲的不是作家身份,而是自己曾经的绅士身份。笛福笔下的商人鲁宾逊也是如此,哪怕流落荒岛,也仍以贵族绅士自居。鲁滨逊流落荒岛后曾说,岛上的一切现在都属于我,我是这个地方无可争辩的君主,对这地方具有所有权。后来,他又自称 “国王”和“总督”,视他人为自己的 “臣民”。
鲁宾逊的话,正是曾经历过窘困生活的笛福,对于绅士身份的追求和始终坚持。
历代评价
《鲁滨逊漂流记》虽并非一本名著,但却是对自然作了满意的论述。
——法国启蒙思想家 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