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高开低走的君主典范
形势是理想主义者的坟墓。

文/中流楫

公元742年5月27日,唐德宗李适出生于长安大内东宫。

李适在位期间禁止宦官干政,实行两税法(此处可a780年2月11日的西安),重振萎靡已久的朝纲,但他执政后期姑息藩镇,滥用佞臣,使朝廷再次陷入失控。李适很像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此处可a1611年2月6日的北京),他们都是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后期陷入昏庸,国家在他们的折腾下羸弱不堪。

唐德宗画像

那么,唐德宗李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首先,他是见证唐朝由盛转衰的“镜子”。

李适刚出生时,唐朝正处于盛世。李适的太爷爷唐玄宗为了庆祝四世同堂,特意把年号改作天宝。但盛世之中暗伏危机,李适十四岁时,安史之乱(此处可a755年12月16日的北京)爆发。叛军很快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唐肃宗李亨再灵武即位,李适又成了乱世的亲身经历者。

安史之乱结束前夕,李适的父亲唐代宗李豫即位。李适被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由他来指挥和安史叛军的最后一战。次年,安史之乱被平定,李适因军功和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被图形于凌烟阁李适也因此被立为太子。

郭子仪画像

其次,他是开启王朝潘多拉魔盒的“钥匙”。

安史之乱以后,朝廷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弄权。这两件事最终要了唐王朝的命,而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和扩大化,都和他有直接的关系。

783年8月,淮西军阀李希烈叛变,并杀死了朝廷派来劝降的大臣颜真卿(此处可a785年8月23日的汝州)。为了镇压叛乱,李适派泾原的地方军队去前线平叛。

但没有想到的是,此时正值寒冬,由于朝廷对士兵的抚慰不当,又饿又冻的士兵发生了哗变,他们攻陷了长安,李适被迫出逃。此后,唐德宗李适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而仓皇出逃时,身边的宦官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也逐步取得了他的信任。

影视剧中的 唐德宗

泾原兵变以前,唐德宗是十分反感宦官的。李适的父亲唐代宗是由宦官拥立的,宦官得势以后经常到地方上耀武扬威,搜刮民脂民膏。年少的李适恨透了这些国家蛀虫,他即位之初多次严惩宦官,还将权宦刘忠翼赐死。

但在外流亡的日子里,他发现往日朝堂上那些满口忠孝仁义的大臣,关键时候全都掉链子。他决定任用亲近自己的宦官,重返长安后,唐德宗很快就将中央禁军神策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最亲信的两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

不仅如此,他还各藩镇的监军也换成了宦官,并使之制度化。唐朝中晚期宦官干政现象,由此愈演愈烈。

最后,他还是斜杠文艺青年的“标尺”。

说到文艺细胞发达的皇帝,我们大都会想到南唐后主李煜(此处可a976年1月1日的南京)、宋徽宗赵佶(此处可a1135年6月4日的依兰县)等人,其实唐德宗也是一名实打实的文艺青年。在唐朝,唐太宗、唐玄宗、唐文宗等都有诗传世,但唐德宗数量和质量都更好。

李煜剧照

从登基继位开始,李适每次在重要的宴会上宴请臣工,都会即兴赋诗一首或多首,并要求大臣们和诗。他常常和学士们一起谈诗说文,说到兴奋处,经常废寝忘食。他的诗作受到了很多专业人士的点赞,唐代文学家李肇说,唐德宗到了晚年更加喜欢作诗,当时的大臣都没有比得过他的。

除了诗文以外,李适的书法和医学也是一绝。李适曾自撰《贞元集要广利方》,这本书成了后世很多医药类书籍的参考书目。多才多艺的李适,堪称皇家文艺界的一颗明星。

唐德宗李适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和反转。他治国初期励精图治,一心治理国家痼疾,但却最终活成了平庸的君主。身处唐朝下坡路的李适,终究胜不过形势,这也再次验证了长时段理论(详见规律47 - 长时段理论:历史的进程与个体的无奈)的重要。

历代评价

德宗猜忌刻薄,以强明自任,耻见屈于正论,而忘受欺于奸谀。

——北宋文学家 欧阳修

阅读数 4.5万
打开全知识APP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