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司马迁:生比死难,但活更有意义
司马迁,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为完成他父亲的遗愿,他忍受着身体和心灵的巨大折磨,撰写《史记》。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的人生经历。

司马迁刚刚受过腐刑司马迁被绑在木架子上,筋疲力尽。

腐刑(又称宫刑)

虽然有酒和草药止痛,但巨大苦楚依然难以忍受。行刑人对虚弱不堪的司马迁说:“不可饮水,伤口愈合前不可碰触,所以还要在木架上捆上三日,这几日你就在蚕室里待着吧,能不能挺过去就看你自己的造化。”

实施腐刑的场所被称为“蚕室”。这是因为“凡养蚕者,欲其温而早成,故为密室蓄火以置之。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需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腐刑对于气温,空气湿度,环境有很高要求,“腐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行腐刑的环境类似于蚕房,所以因此得名。

为了防止发炎感染,司马迁还得光着身子不穿衣服。司马迁落到受腐刑这般田地,是他自己的选择的结果,这和大多数后人的印象不同。

“李陵案”是司马迁一生的转折点。汉武帝天汉二年,“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请缨出击匈奴,兵败被俘,汉武帝震怒。满朝文武都认为李陵叛降,全家当诛。而在这时,身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兵败投降是因为“矢尽道穷,救兵不至”,而且李陵是希望“欲得其当而报汉”。李陵虽然兵败,但是他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

李陵

晚年的汉武帝喜怒无常,曾无故诛杀大臣,政策和法律变动巨大,无法捉摸。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藉李陵之功,诋毁这场战争的主帅李广利(汉武帝宠姬李夫人的哥哥),进而批评自己用人不当,造成军事失利,再加上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内容有意贬损汉武帝,大怒下将司马迁投入牢狱,以“诬罔”(欺骗皇帝)的罪名判处死刑。

面对死刑,司马迁尚有一线生机。当时的死刑有两种方式可以充抵,第一种是“令死罪同上入赎钱五十万减死一等”。另一种是按照汉景帝时期所颁布的法律处以阉割。虽然司马迁的祖先是非常高贵的官吏,但是到他这几代已经没落很多,没有足够的金钱可以赎身,三十八岁的司马迁只得接受腐刑,死里逃生。

受腐刑不仅给司马迁带来了身体上的伤害,也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按照他的回忆,“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酒劲慢慢散去,司马迁也清醒些。悲愤地反复思考:“这是我的罪过吗? 这是我的罪过吗?我的身体遭到毁坏,不再是完整的人,这副身体已经废掉了。我对君主虔敬忠诚,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就被判了诬上的罪名。我家境贫寒,钱财不足赎罪,朋友们也不出面营救,也没有皇帝近臣替我说话。我被置于蚕室受腐刑,更被天下人所耻笑,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可悲啊!可悲!”

这样的思考不知多久,疼痛开始像海浪般阵阵袭来,生理上的苦楚反而驱散了他精神上的悲愤,“活下去!”

活下去,其一是使命未完。

司马迁出生史官世家,受到祖辈的影响,早早地开始了“考古”生涯,二十岁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大禹治水的遗址,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水、湘水之上,深入楚文化的腹地;北渡汶水、泗水,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究学问,并为了考察孔子的遗风,而在邹县、峄山,和孔门弟子一起练习乡射之礼;于鄱、薛、彭城时遭逢苦难,经过梁、楚之地最后回到家乡。二十五岁时,司马迁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务,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重病将死时,曾对司马迁嘱托,要继承家族的使命,完成史书,不能断绝了天下的历史文献。

查看完整族谱
司马迁的族谱

受腐刑时,司马迁已经开始着手梳理《史记》7年,当时除了司马迁,世上无第二个人可以继续梳理这些资料。“李陵案”死里逃生、史官世家传承、父亲临终嘱托,加上亲自游离过圣贤们曾经游历过的地方,这一切都使得司马迁认定,他一生的使命就是著这本史书。

活下去,其二是受先贤的鼓舞。

司马迁曾说,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编《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这些著作,都是作者心里郁闷,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

司马迁对这些伟大的古代圣人有极强的投射。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写到了他与楚国同姓的身世,写到了屈原因怨而作《离骚》的事实,并通过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诗而“悲其志”,把注意力集中在屈原怀才不遇的遭际和他那种出污泥而不杂的高洁人格的赞许上。司马迁会以这样的方式解读屈原,自然是受到了自己经历的影响。反过来,他也因自身的遭遇,对这些古代圣人们更加感同身受,没有人比自己更适合编写圣人们的故事了。

蚕室密闭,不见日出日落,不知过了多少个时辰,司马迁的家人接他回去休养。此时的司马迁虚弱至极,算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但他从未如此悲愤,也从未如此坚定。

心理特点分析:

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心理具有很典型的文学创作内强迫心理,所谓“文学创作的内强迫心理”,是说由于外在的诱因而驱使创作者从事文学创作产生冲动的感受。按照拓扑心理学创始人勒温的观点,人的各种欲求,包括要求解决创造性课题的心理愿望,会使人产生一种紧张的心理系统,造成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对人的身心影响很大,使人念念不忘,坐立不安,催促人急于采取某种行为去满足特定的要求。若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紧张系统会使人心神不定。

司马迁正符合这种思维特点。我们透过史记,可以看到司马迁那种强烈的非表达不可的内强迫心理。而这种非表达不可的性格,既让他写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让他两次有杀身之祸。除“李陵案”以腐刑开脱之外,四十六岁时的司马迁因为还有怨言下狱,死于狱中。可以说内强迫心理是他作品伟大与从政祸端的一体两面。

阅读数 1.6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