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哲学大问题:人死后灵魂是否会继续存在?
人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永生么?六朝时期的思想家对此有深刻而丰富的讨论。

文 | 缉熙敬止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世俗语境中,最为著名的大概就是个体轮回和因果报应。善恶报应的思想其实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具备了,但是与佛教的报应思想有很大不同,先秦时期的观念认为,报应的承受者是家族或者子孙后代,是一种集体性的报应。而佛教则关注个体报应,自作自受。因此,为了配合善恶报应的观念,灵魂轮回或者说灵魂不死的观念就应运而生。因为如果人死之后就魂飞魄散,那报应就无处落实了。

但实际上,佛教的灵魂不死的轮回之说,与其根本教义并不相合,甚至有些矛盾。按照“诸法无我”这一根本教义,“我”或者说“个体灵魂”是不应当存在的,更不要说什么轮回转世了。可见,佛教的轮回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面向世俗世界,向大众说法,劝人向善的方便法门,而不是其思想体系中的究竟义。

范缜

南北朝时期,针对“神灭与不灭”的问题有许多讨论,与佛教信众主张“神不灭”相对,范缜是明确主张“神灭”论的代表人物。


要讨论神灭还是不灭,其实重要的前提就是人之形体总是有死的,而在此前提下,最为关键的是如何看待人之形体与人之精神的关系。如果认为形神不可分离,那么当然形灭则神灭。反之,如果认为神可以独立于形体存在,那么形灭则神可能不灭。范缜认为形体与精神是一体共生的,形体若是消灭,精神也就随之消亡。

范缜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以刀刃与锋利的关系为例,刀刃如果对应形体,锋利对应精神,那么虽然刀刃和锋利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前者是有形之物,后者是该形体的属性和功用,但是,一旦刀刃消失,锋利也就随之而不存在了。精神与形体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范缜看来,精神也就是形体的一种功用或者属性,就如同“锋利”之于“刀刃”。而正如“锋利”不能离开刀刃单独存在,精神也不能离开形体单独存在,所以形尽而神灭。

实际上,这种对神灭与不灭的讨论,在现代的意识哲学中也可以找到粗略的对应思想,当然二者的语境有很大的不同,但道理有相通之处。在现代意识哲学的讨论中,一种观点会认为所谓的意识、精神、灵魂等等都是人类生理机能的产物,若是如此,当身体朽坏后,意识和精神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在思路上与范缜有相同之处。但是有趣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掌控身体的能力越来越强,恰恰是这种将精神与身体牢牢绑定的观点,在现代为实现人类永生提供了基础。

阅读数 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