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渊出身于北周关陇的贵族家庭,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时期太尉,联合丞相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
北周受禅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唐朝的国号,溯源于此。杨坚成为北周静帝大丞相之后,还本姓。李渊父亲李昞,北周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七岁时,其父亲李昞去世,李渊袭封为唐国公。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

李渊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楼烦(今山西省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正式任太原留守、晋阳宫监,成为这一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李渊奉命率兵征讨历山飞贼甄翟儿,与甄翟儿遭遇在河西郡(今山西省汾阳市)的雀鼠谷,李渊大获全胜。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李渊招降纳叛,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李渊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结交豪杰,招纳逃亡之人,网罗各种人才。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军三万誓师,以“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的名义正式起兵直趋关中。在发布的檄文里他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穷兵黩武,致使民怨沸腾。誓师后,李渊与长子建成、次子世民挥师南下,先后破守霍邑(今山西省霍县)的隋鹰牙郎将宋老生、渡黄河,对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围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进。当时,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因此李氏父子进军神速。
大业十三年(617年)十一月九日,李渊父子攻入长安。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关中局势。
义宁二年(618年),徙封李世民为赵国公,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禁军将领兵变杀死,五月,隋恭帝被迫禅位于李渊,李渊即皇帝位于长安,国号唐,建元武德,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渊经常派遣儿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最终,于武德七年(624年),终于实现天下统一。
但父子之间却出现了嫌隙,武德九年六月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附近射杀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事后,李世民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李渊让出军政大权给予秦王李世民。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李渊下诏说:“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九日,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贞观九年(635年)五月六日,李渊因病驾崩于垂拱前殿,年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