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从长征的终点出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新画卷!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坐标上,会宁和将台堡都是闪亮的名字。1936年10月9日,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22日,红一、二方面军在宁夏将台堡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曾经两万五千里的路途艰辛、条件恶劣,但全体官兵要在没有条件的基础上创造一切可能继续前行,他们付出了一切,凭借自己的信念和意志,以及让整个世界惊叹的生命力,坚定去践行着内心笃定的信仰和真理。

| 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 “围剿” 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中央主力红军的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 “围剿” 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开始了壮烈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为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自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总行程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行程近万里,是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总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于1935年11月19日自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总行程二万余里。

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甘肃会宁会师,最终宣告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奇迹,中央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总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 长征路上的 “扁担银行”、“马背上的银行”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及中革军委等中枢机关也随军行动,国家银行与财政部一起编入中央纵队(代名红章纵队)第十五大队,负责保护、运输国家银行(中央金库)尚存的几十担银元、几十担国币、几担金子和一些首饰、珍宝外,还有几十担印制国币的原材料,并负责筹粮筹款,保证红军给养。

1935年1月,红军智取遵义城后,苏维埃国家银行对反动军阀王家烈、柏辉章家的米行、盐行、布庄等,进行查抄和没收,仅王家烈一家就没收了其经营的盐行,价值几十万元;向上海南洋烟草公司所定购的香烟,价值5万元等。组织群众对土豪劣绅、贪官污吏的田产财物进行清查没收,并将大部分发给贫苦群众,自留少部分作为银行资金。另外,期间还组织发动了开明绅士、工商业者向红军募捐军饷、资金。

1935年1月12日,办公地址设立在遵义老城杨柳街的苏维埃国家银行开业,以布匹、银元及遵义紧缺的大量食盐作为发行货币的保证,成立了临时物资供应处、货币兑换处,并将这种正式的发行货币俗称为 “红军票”,其面值有:壹元银币券(1934年版)、伍角银元辅币券(1933年版)、贰角银币券(1934年版)、壹角银币券(1932年版)、伍分银币券(1932年版)。以上的五种银币券均有毛泽民亲笔签名,用于防伪。
1月18日,苏维埃国家银行接到转移的命令后,开始收回发行的 “红军票”,以白区通用纸币2元或银币1.2元收兑苏区纸币1元,并以大量食盐平价供应,换取苏区纸币。
苏维埃国家银行先后在贵州的遵义、桐梓和川西的冕宁等地进行过四次这种货币的发行和回笼,既解决了红军的给养问题,又发动了当地群众,极大发挥了革命货币在特殊时期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