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平之战的一段佳话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长平之战,被誉为秦赵国运之战

故事的起因

冯亭降赵

是为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冯亭也有自己的想法:降赵之后,秦国必然会去讨伐赵国,赵国在危急时刻,必会亲近韩魏,那时三家联合抗秦,事情自然就会变得简单。想法不错,但是三家抗秦,根本不会对秦国造成什么威胁,要知道,秦国之眼光,放在了东方六国的身上,整个华夏大地就两块:自己(函谷关内)和别的国家(函谷关外)。怎么会把三国放在眼里。

但是,至少,冯亭还是这么干了。当天,冯亭派人献上党地图和降书于赵孝成王。这个赵孝成王,爷爷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爹地赵惠文王人才大捡漏,留给他的,本该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赵国,但在此时,他犯了一个不可挽救的弥天大错,亲手废了他那个经过二代培育的强大王国。

 

冯亭献上党,该不该收?

这时的邯郸,下起了蒙蒙细雨,天气并不是太好。

一个叫王龁的敌人,攻占了野王,韩国濒临灭亡。求于他们,平阳君赵豹很烦恼:吾献之于大王策,奈何不听乎?

事情是这样的:赵孝成王这个呆瓜,为了谋上党十七座城的土地,不顾他的劝阻,立刻调兵,驻守上党,严防秦军之攻击。

可他有想过,此时正一脸仇视着看他们举动的秦国的感受,亦或是处于亡国之际,无奈向秦国献媚的韩国,会不会很尬呢?

想到这里,赵豹几乎要被气得吐血:赵国,终于开始走向自己把自己玩死的路上。

长平伊始:双方拉锯战

咸阳,深夜,宫里一片寂静。

但如果你细细听,会发现一名门客骑马奔出宫,向邯郸进发。

他的任务很简单:除掉廉颇。

这是真不可思议,但也绝非难事:散播谣言。

谣言的散播途径有很多种,最好的方式当然是让我们的赵大大听到,把手一抬,挥笔下诏,一个曾经百战沙场,立下无数丰功伟绩的老将军,就可以瞬间灰飞烟灭,魂消魄散。

但至少,我们这位勇士还未下定决心,他心里肯定还会在想:我会不会又成为一个秦赵国运之争中的一枚棋子,说没就得没,亦或是一个背锅的人,锅太重,但是还得背。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勇士还是下定决心,奔向了那块诗和远方。

 

 

就在数月前,金门山下还是一片狼藉的时候。

王龁以他常用的方式,登上了一片荒山,这片山视野很好,一望过去,便可以看见金门山上赵军的下寨。

"廉颇呀廉颇,你还是会败在我手里。"不久前就攻下的金门山附三城,早已遮掩不住他的喜悦之情。他把头转向站在自己身边的大个子男人,"什么时候攻主城,王陵?"

"今天晚上,将军,"这位名叫王陵的附将如实地回答,"我们已经切断了涧水,赵军将无水可饮,必乱之,今晚乘势而攻,好时机也。金门山四城连同主城,乃捶手可得。"附将正兴致勃勃的向王龁介绍着自己的计划。

"很好,很好,"王龁捻了一把胡须道,攻占上党后,他自我感觉良好,冯亭逃亡时狼狈和面对强大秦军的愤怒之情,已经让他忍不住发笑。如今,他在军中的威望已经超过了他的上级白起。自己活了这么大岁数,也总算立了几个大功,"吩咐将士,静待今晚攻城的命令。"他告诉王陵。

王陵退下了,山顶上只有王龁还在凝视着远方。

他的眼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立大功者,必吾也。今晚,必将成为载入史册的一页!

反间计:赵括登场

 

长平,一位年轻人和他的士兵们的墓场。

前不久,刹神白起正踏着王者之气的步伐,从这位败将的尸体前经过。

可不久,他也死了,死在了杜邮。

这两个人的死,让长平之战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也是这个故事的结局。

故事很悲催,但还是结束了,是吧?就像白起死前说的,他也不知道他为何会死。

他死得稀里糊涂,也许是范睢这个奸臣,这个不得好死,永不超生的家伙!为什么?白起的眼中侵满了泪水,为什么?可他也不懂为什么!为什么自己靠着本事,靠着一场又一场的不败,最后还是功名败裂,换得一死的下场呢?

范睢,这个从魏国投奔来的门客。运用反间计,派遣门客在王龁于金门山被廉颇反败时,传播谣言,使赵孝成王将廉颇换了下来,顶替一个只会纸上谈兵,而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蠢人赵括与秘密上场,暗中协助王龁的自己战斗!这可真不切实际!说起来,呵呵,可能只因我犯下的那个错误吧,葬送了我自己的人生。

时光短暂,武士已在傕促,白起心中泛起不舍,在和妻儿、仆人做最后一次告别后,带着唉声和叹息的他,毅然决然地将那范睢诬告,秦王赐死的诏书还给武士,然后拿起那风光无限的宝剑,流露出绝望和无法透视的隐笑,横剑一挥,与世永别了!

纸上谈兵:赵括之死

白起说的那个大错,就是无缘无故地杀了四十万赵国的降军。

这可了得,不过白起并没有在意:杀了就杀了吧,另,放二百四十名降兵回赵,到时我攻邯郸时,再斩他们也不迟。

这话听起来似乎很有诚意,可是白起,野心并未满足。他征伐的欲望在长平满足后,要继续进兵邯郸,置赵国于死地!你很倔是吧?那我就把你打到残废为止。

赵括、冯亭,都是长平之战的遗尘,赵括不听冯亭之言,贸然跳进秦军的埋伏圈,落得一死,这是事实。可是四十万被白起斩杀的降军,他们又有什么错!至今他们的魂灵仍在长平飘荡,诉说着关于怨魂的痛苦和无奈。从前,他们也阻碍过白起,令他无法亲自统一六国,"不败之王"输给的永远不是战场,而是在他上面,永生永世掌管他军权的秦昭襄王和阴险狡诈的范丞相。

他是怎么输的?我们接下来就一起来分析一下,白起究竟是怎么自己玩死自己的。

 

范睢相秦

 

白起的悲惨命运,源于一个叛徒的举动。

你也可以说他的举动是出于无奈,但是,他至少得到了当时秦人对他"上承秦孝公、商鞅,下接赢政、李斯"的高度评价。总之,他降秦了。

这个人,当然是典型的"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也许不能这么说罢,因为萧何还要在他之后,但他就是真的这么像:利用反间计,使白起秘密上场。长平之战后,让白起"杀神"的称号更加闪亮,在长平的古战场上连鬼神都畏惧的灭势,使赵括更加无法动弹,更衬托出白起光环笼罩下的黑色恐怖。但前文也说过,白起的"曳"是有限度的,更限于这个人之下,因为他毁了白起那精彩的人生。从好的一面来讲,他保住了秦昭襄王的一条性命,白起死后,中央集权的程度愈加增长,为后来赢政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但从坏的一面来讲,秦国在那一年失去了灭赵的机会,好牌被硬生生地被秦昭襄王打成烂牌了。而这一切,同样出自于这个人的劝告。

这个人就是范睢。

范睢的两面人生,接下来我会进行详细地讲述,但我们还是先从下面这一幕开始看起吧。

成败"萧何"

 

咸阳的天气,一如既往地阴晴,天街下着小雨,草色带着嫩绿的柔润,叭嗞叭嗞的,听着非常治愈。

但宫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明灯闪烁、金碧辉煌的,秦昭襄王正坐上方,身旁的相国紧皱着眉头,似乎在为什么事情感到焦虑,而事实也却是如此。长平,秦胜赵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白起的算盘,已是很明显了:杀四十万降军,怕降军谋反,放"小者"回去,为了更好地威慑住赵君,引起赵国全民的恐慌。为自己接下来攻邯郸灭赵国做好相应的准备。

但事实真的会如白起所料吗?

赵丹在经历过长平之战的风火战乱后,已经不是之前那个被赵豹感慨的呆瓜了,他也成长为像他爷他爹那样,一个有着深思熟虑并对未来局势了如指掌的英明的政治家。得知白起的举动后,他也第一时间识破了白起的诡计。然后是下策:一、震压全民恐慌二、打好时间差,跟各国联络好时间,竟先抗秦,争取打好一场反秦自卫战三、重任廉颇上阵,布置好战略要点,防秦侵略四、留后路+互玩"反间"计,使苏代说秦并迷惑秦国停兵。干净利索,不留余地,全面封锁,绝地反击。

他做到了,并成功了。蒙骗了秦国的所有政客。包括在位数几十载,素以"阴险狡诈"相称的秦昭襄王。

那么,赵孝成王是怎样走好他的"反击之路"呢?

首先,苏代说秦,在这场反击战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个"说秦",非是像范睢在他国遭到迫害而进入秦国而游说秦王,最终受秦王欣赏而助秦灭六国的。因为苏代只是赵君的一个使者,在当时无论是从身份还是地位上来说,都是与范睢差一大截的。但是苏代巧妙地避开了在宫中守望战场焦灼不安的局势,并且极其希望白起这位不败杀神能够创下刀屠邯郸的丰功伟绩,而是直奔似乎与长平之战没有任何直接关系的范睢,请他密告秦王,让白起撤兵。

范睢也向苏代提出条件:割城和陪钱,并前往韩国,告诉韩王除上党十七城外,再酌情割几座城,如果你们同意,那么我必会进告秦王,让秦军停止向韩赵进兵。我想双方互换条件,一定会把这件事办得十分得心应手,交益的结果必将是非常愉快的。

细心的读者都能发现,关于进兵邯郸这个一直令秦赵双方深感棘手的问题上,范睢居然手软了。

这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虽然范睢之前口口声声地向秦王支持整个长平战局的胜利,还向秦王献反间计扭转了战局,但这一切只可能是过去式,不可能是将来时了!人活在这世上,不可能没有利益之争,利益的存在永远会改会人们的心志,包括对一个事件的看法。范睢正是因为这一点而上了苏代的当,但从范睢的利益上面来看,这可真难呀!白起是得势了,六国统一的步伐确乎也在加快,但是机关算尽伤聪明,白起的兵力不会因秦统一六国的拓张而逐渐澎涨吗?权力也会水涨船高呀!到时白起造反,秦国统一大业未成,还会多一块绊脚石,从此便一蹶不振,再无机起了!最后,还说出了赵国的衰败便是由此而起,希望秦国不要前涛复继,一定要见时而动呀!啊!说得是多么的有声有色,引人入胜!看!我们的范丞相已经完全被个人利益(白起强大后对他造成的威胁)和国家利益对个人利益的影响(秦国因白起造反后而灭亡,他何去何从?)而昏迷住了!这不,他把身子向苏代边移了一点,"君可有策乎?"他倒想看看苏代是否有什么良心发现,"君想立足于秦,必先弱其兵也。若遣起回秦,乃国家之不幸,君之大幸也"。苏代这话,暗指范睢的利益想要得到保全,是必须和白起有过节的。可是范睢想吗?他不想。自从长平之战来,他和白起是不算战场关系外的最亲密的战友了。白起因范睢而在战场上立势,范睢也因白起而在朝廷中拥有话语权。但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会变得花心酒色,还别说像范睢这种本就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气概的人了,哪会允许一个下人和自己平起平坐?所谓"亲密的战友"也不过只是为了维护自己暂时的利益罢了,等对方的权力逐渐超过自己时,肯定要想尽办法斩草除根嘛,哪里还会和睦相处一辈子?那你岂不是嗐了自己的狗眼了?

于是,在苏代的不断怂恿和鼓励下,范睢终于下定决心,和自己相处了多年的老友白起翻脸。他先是将这件事告诉了秦王,秦王一听,觉得这事和自己国家的兴亡盛衰也有关,于是答应了赵使的求和。那边一声令下,白起撤军,这边苏代联辂完毕,韩赵割城。这件曾经引起后人惊讶至极的恐怖灭赵计划,就在范睢这么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间,强撸灰飞烟灭了。然而这也至多是对大秦的统一大业稍有打击而已,白起真正的"死"因,还是因为自己太不懂人情世故。

自作自受

 

这一年,当全咸阳人都在家里欢呼天下终于能太平一段时间时,白起正坐在自己的将府里难受:又是范睢这个死家伙!说翻脸就翻脸!这好好的机会不用,再来攻赵又有什么用!说着还把秦王的诏书扔在地上,传令信使,这样回秦王:我病了,不能攻赵,爱攻赵就要王陵去,不要拉上我!直截了当地回拒了秦王的命令。

秦王后悔了?那必须的,求和只是一个压制白起的手段而已,该攻的得攻,该打的还是得打,统一六国的步伐从来不会因为一两次求和而中断。但白起认为,兵要一鼓作气,谁叫你上次将我诏回?现在后悔了吧!后悔了也没用!天求地求我也不会出兵的!说得还把架子摆得十分大。

话一出来,秦王就愤怒了:好你个白起,你难道不知道我收兵只是个政治手段吗?让你不再有反我的实力而已,现在白起兵力被削减,反也没这么个实力,但是攻别国呢,我又觉得你还会像长平之战一样,有那个策略的。所以我才要再派你去攻赵呀!这个秦王,连我也不得不怀疑他是个逻辑鬼才,什么思维呀这是!首先吧,你秦王本就听了范睢的话,不该收兵的,白起的一鼓作气也未必有错。其次呢,收了也就收了,做事也要考虑后果的呀!这里怕白起造反,那里又给白起兵出兵,别人愿意吗?愿意了,风险何在?这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也许我们的秦王也被自己的思维搞得不知所措了罢,于是乎他终于良心发现,派王陵去二次攻赵。但作为一个政治老手,他也对王陵是否有像白起这样有着很强的战略计划感到怀疑,但因为白起不肯出,秦昭襄王也觉得白起就算出了也有造反之可能。所以综上所述,他派出了综合性能力、素质和条件仅居于白起之下的王陵去攻赵,秦王看着也算凑合,也就确定了攻城的将领。

结果王陵吃了败仗,秦王归罪于白起,将他赐死在杜邮。

不能说我的描述太简洁,白起不就是这样死的吗?这已是大部分书里的描述了,然后呢?然后,一切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子,白起感叹自己不该杀赵国的四十万降卒,接着自杀。

故事再一次结束。

但是,为什么白起将错误归罪于杀降卒。而不是归罪于范睢的密告和自己不该冒犯秦昭襄王?

结论

讲了这么久,我可以总结一下了。

这篇文章,只不过是我有感而发,随心而作的。篇幅的限制和情节的发展一类,可能都会有漏洞,这个还请各位看客原谅。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在讲事情的原委,讲得断断续续,有详有略,给各位读者的体验可能不是太好,也有细节的描述,但主要还是围绕着长平之战的情况讲的,实在不是什么不可看下去的废话,有问题的,可以来找我,我会改进。

后半部分,画风变了,也是本文的重点,因为我重在描述长平之战的影响和给人引发的思考,所谓"佳话",仅此而已。废话是有的,但重点也突出了,我主要概括一下。

首先,我围绕着"白起是死的原因?"与各位展开细述,在这个层面上,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白起认为的影响,白起也是一代骄将,为什么他认为的错误是杀降卒?这个问题,我前文也有提及。

那么它就涉及到了因果关系。

我们俗话说:你干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报应的。你干了好事,别人必然记恩于你,你干了坏事嘛,也有人来寻仇的呀!白起杀四十万降卒,使别人看到了他的残忍、严酷,再想起下自身,必然会有深深的慌恐、害怕,不除之,其心怎宁?这就是为什么范睢会错诬秦王白起谋反,秦王也总觉得白起处处有反样,最终赐死他的原因了。

是的,也许白起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谋反,他所做的一切,真的就只是为大秦打工吧!可能杀降卒,只是为大秦除反种,保障秦军的安全吧!至于后面又不出兵,白起确实也有理由将其归罪于秦军的方针有问题,再打也没有用了!

但是白起不明白,人活在这世上,是要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再考虑别的事情的。白起没有给自己留一条正确的活法,上天自然也就没给他活路。

难道不是吗?杀降卒,杀的又不是自己,杀的是本该属于秦国的军队,惹怒了上级。辙兵是对大秦的进攻方针有所打击,但和白起的利益没半毛钱关系。白起为何要把活生生的一副好牌,打成一副无人理睬、接近死亡的烂牌呢?这怪不得别人,只能怪他自己,太重视国家方针了,最终倒把个人方针给弄颠倒了,为国家的利益杀了太多人了,最后为国家利益杀的人是自己..……

杜邮,就是白起的死地,两千多年了,犹可见那逝去的长平岁月,仍从那长满荆棘的墓前刮过………战争,带走了遗恨,更带走了无穷无尽本该继续雄鹰展翅的大好人才..……

 

 

 

 

上面,我将全文的重点,都一一复述了一遍,也给出了结论。其实,为了增强本文的趣味,编者还给一些地方加上一些生动形象的小细节,例如对使者的奔驰描写,或是对王龁攻金门山前的准备等等,这些都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多样性,为下文做铺垫或是穿插一下对本文重点的描述有引导性作用等,不是什么废话,请见谅。还有除本文的重点外也有其它和长平之战有关的次重点描述,例如冯亭降赵,赵收上党,长平拉据,赵丹反击等围绕着长平之战和跟长平之战有关的描述。另外再重申一下,此文章的任何内容都是思考和创作了一个星期之作,不喜勿喷哦!本次更新确实慢了一点,崆崆在此对大家表示抱歉。下次更新会快一点了。这是崆崆第一次写文章,所以各种问题肯定是花样百出,在此请大家提出来,崆崆一定会改进。如果是一些有写文章经验的大佬来提意见的话那就更好。最后说一下帖子问题(也许不合适,但我还是说一下,免得后面没得说),之前那个求关赞的帖子还没删是因为还没有突破我一百粉,五百赞的目标,粉是破了,赞希望看见就赞一个,很快就能突破的,突破就会删,还会有相应的福利的,这个问题最后一次在这里说了。另外还有一个求关赞的帖,本人自称最后一个水帖的那个删了,是因为效果已经达到,里面还有一个猜人物的和这个水帖混淆在一起了,之后会重发,十分抱歉。魏晋南北朝的请别摧了该改的会改该发的也会发的。另外这个长平之战是简版的,也就是说这个只是对长平之战进行一个非常简单的概括和细述而已。之后还有详版,会深入分析长平之战。

话就讲这么多,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我们下期再见。Bye!😊

 

 

 

 

 

 

 

 

 

下期预告:文章《秦始皇赢政的开挂人生》,正在编辑,底稿已完成,请静待发表。

 

阅读数 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