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屈辱
在中国古代的历代王朝中,拒不和亲的王朝非常的少。而很多人认为很强的汉、唐都是与周边政权和亲的;在大家的印象里,只有明朝是拒不和亲的。然而,不和亲就真的意味着国家强盛吗?答案是否定的。下文将论述这个问题。
其实,拒不和亲的王朝,除了大明朝,还有一个就是宋朝。不要认为宋朝经常送岁币称臣,但是在和亲这一问题上来说,和亲是奇耻大辱的。
和亲的意义
在古代,和亲是为了加强两股势力之间的联系,缓和双方的关系,促进彼此交流的方法。并且相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欧洲的和亲更加的频繁,基本上各个国家的国王都是一家人。
汉唐和亲之比较
至于和亲是不是屈辱的代表,那就要看看国家的国力是否强大了。
一、西汉和亲
西汉时期,和亲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01 汉初高祖时期
汉朝刚刚诞生的时候非常的弱小,由于经历了秦末乱世,汉朝诞生是百废待兴。不过,北方的匈奴则是十分的强大,而当初的白登之围刘邦差点就被杀了。就在汉朝弱小,无奈匈奴的时候,汉臣刘敬提出了和亲的理念。
刘邦当时并没有更好地可以有效对抗匈奴的办法,所以认为刘敬的方法很好。我们也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和亲当然是非常的委屈和卑微了。而古代的女性一定没有社会地位。
02 汉中武帝时期
汉朝到了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漠南无王庭的鼎盛时期了。当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实力开始了逆转。而汉武帝这样的强硬皇帝,对于和亲这种事情,是完全不同意的。所以,在汉武帝时期,双方杜绝了一切和亲的行为。
03 汉末时期
汉朝到了末年之后,实力并未衰弱。而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陈汤也是汉末时期的。而陈汤也不只是这一句话,他还喊出了另一句话。
一汉当五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当时汉朝和匈奴之间,随着汉朝军事科技的强盛,所以汉朝和匈奴之间战损比已经达到了1:5,而匈奴也从一开始欺负汉朝变成了不敢欺负汉朝的局面。于是,匈奴也没有了以往的勇气,只能主动与汉朝提出和亲。这时期,和亲已俨然成为了一种胜利者的恩赐和宽容的象征。
而这种象征就是王昭君,当然和民间所说的汉朝的卑微弱小不同,《汉书》中对于这段婚姻的记载如下
意思就是说,是汉元帝将王昭君赐给了匈奴单于的。这个“赐”字就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双方地位的高下。
二、唐朝和亲
唐朝初期的繁荣昌盛让周围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威慑力。而当时的周边国家都认为,能和唐朝和亲是一种光荣的行为。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和亲愿望,周边势力不惜向唐朝进贡了大量的财物,来换取一次和唐朝和亲的机会。成功的比如说吐蕃,我们熟悉的文成公主。松赞干布在知道唐朝把文成公主许配给自己的时候,在贞观14年进献了黄金五千两作为聘礼,才向大唐提出了求婚。
在武则天时期同样也有这样的行为。吐蕃也是进献了良马千匹、黄金千两,才让武则天勉勉强强答应了这场婚事。不过,当时也有政权因为进献的聘礼数目不够多被唐朝拒绝了和亲的申请。唐初,和亲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宗室大臣之女。周围政权也并非不知道,但是也是十分的无奈,由于唐朝国力十分的强大,周边政权敢怒也不敢言。
到了安史之乱后,唐朝一度衰弱。吐蕃曾经一度攻入长安,然后和亲就开始变得卑微了。从随意嫁出去一个大臣的女儿到货真价实的真公主,就算是真公主,那也要先画一个画像,使对方挑选。并且,和唐初收取的巨额聘礼不同,唐朝不仅不需要聘礼,而且要给很多的嫁妆,以此换取周边势力的欢心与合作。
这也就导致了宋朝认为和亲是屈辱的,从而就有了拒不和亲的政策。
与宋、明不同,汉唐时期的和亲是有非常积极的一面的。因为和亲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特别是汉朝,匈奴之间内部就已经分成了南北两股势力,而南匈奴内迁汉化,一定程度上有和亲因素在内。在魏晋时期,匈奴人刘渊在南下中原的时候,更是宣称自己有汉朝皇室的血统,称刘邦为“我太祖高皇帝”、称刘秀为“我世祖光武皇帝”,以刘氏继任者自居,并且以汉为国号。当然,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百年前的汉朝与匈奴的和亲。而打遍亚洲无敌手的元朝,也将忽必烈的儿女下嫁给了高丽国王。那当然不能说元朝害怕高丽。
明朝把拒不和亲作为祖训,但是在大量的东南亚的文献中,还是记载了明朝将汉宝丽公主嫁给了当时的马六甲王朝的苏丹。《明史》中对于这件事只字未提,但是整个新加坡对于这个事情是家喻户晓的。和亲真正要说弊端的话,那也就是被和亲的女子了,背井离乡失去幸福的生活,这才是让人感到惋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