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推动汉化的鲜卑皇后

她出身贵族,但却在未满十岁时遭遇家庭变故,沦为奴婢;   


她被罚没深宫为奴,但却凭借自己坚忍的信念和姑姑的照顾,成为皇后;   


她丈夫早逝,但却能临危不乱,设计诛杀篡夺皇权的权臣,进而临朝听政;   


她“形不正”,养男宠,但却非常重视先进汉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播,是北魏一系列先进改革的实际主持者,维持了我国北方统一的局面;   


她地位显赫,忙于政事,但却也擅长文墨,崇尚节俭,高质量地培养了自己事业的接班人。




一:从贵族到奴婢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年号)三年(公元442年),冯太后出生于长安一个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是北魏高官冯朗。


冯太后的童年生活过得十分安逸舒适。她的父母也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加上她从小聪慧过人,小小年纪便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


然而好景不长,在冯氏还未满十岁的时候,其父亲得罪皇帝,被太武帝拓跋焘诛杀,按照制度,罪臣之女要被罚没深宫做奴婢。一夜之间,冯氏从父母的掌上明珠变成了宫廷奴婢。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遭遇的变化,她渐渐明白了权力的重要性。身为皇宫中最下等的浣衣宫女,她需要小心翼翼才能活下去,她一直在观察,一直在学习,学习在险恶环境之下的生存之道。   


二:从奴婢到皇后


冯氏(冯太后)的姑姑,她父亲的亲妹妹——冯昭仪,很得太武帝宠幸。


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为北魏新一任皇帝。


冯昭仪之前就有意安排小冯氏来到拓跋濬的身边,冯氏依靠她的学识,依靠她的能力,经常为拓跋濬出谋划策,深得当时的常太后(常太后为拓跋濬小时候的奶妈,拓跋濬继位后封她为太后)赏识。再加上冯昭仪的推荐,所以拓跋濬登基之后,马上就册封冯氏为贵人,贵人是仅次于昭仪的位号,这时的冯氏才14岁。


冯氏当贵人没多久,一个强大的“情敌”出现了。   


这位情敌就是因美貌而深得文成帝宠爱的李氏。李氏不仅深得宠爱,还在公元455年,诞下一子,取名拓跋弘。文成帝很高兴,马上册封了李氏为贵人,与冯氏地位一样,并且拓跋弘还被立为太子。


一直以来,北魏皇宫沿用了一项毫无人性的制度——“立储杀母”,为了防止外戚把持朝政,如果某个皇子被立为太子,那么他的生母就要被赐死。


文成帝拓跋濬即使再宠爱李贵人,也不能违反祖制,只好在拓跋弘被立为太子之后,赐死了李氏。冯氏没有耗费任何精力,就消灭了自己的“情敌”。


北魏册封皇后,又沿用了一项古制:所有候选人都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不能立为皇后。


冯氏因为很早就在冯昭仪的教导下学习过各种宫规戒律,所以早就知道了这个制度,她认真从一些宫中匠人那里学习了这项技术,没有意外的她手铸金人成功,顺利成为北魏皇后。


三:从皇后到皇太后


公元465年,文成帝拓跋濬突然病逝。年仅十二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尊冯氏为皇太后。皇帝的驾崩引起了一些权臣对于国家最高权力的垂涎。车骑大将军、太原王乙浑在拓跋濬死了之后大权在握。


乙浑的专权引起朝野上下,特别是一些王公大臣的不满,他们需要有一位重量级人物来牵头除掉乙浑,具有这种号召力和能力的自然就是冯太后。


“显祖即位,尊为皇太后。丞相乙浑谋逆,显祖年十二,居于谅暗,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魏书》


冯氏认为虽然乙浑被诛杀,但现在的局势依然动荡。而新皇年幼,她觉定亲自来处理朝政。她让年幼的献文帝坐于殿前,自己在皇帝身后,实际上朝堂上的大小事务都由她做主,史称临朝称制。


四:从皇太后到太皇太后


在文成帝拓跋濬的葬礼上,按照北魏的祖制,皇帝驾崩,其所御用之物都要焚烧之。冯氏面对自己丈夫旧物燃烧的烈焰,也许是悲痛,也许是计策,她出人意料地跳入火中,意思是要追随丈夫而去。左右跟随的大臣宦官大吃一惊,手忙脚乱地把她救了出来。


正是她的这一举动,让忠于拓跋濬的王公大臣深受感动,也更信服于她,奠定了她在朝廷莫与之争的地位,使她能顺利的临朝称制。


冯氏这第一次临朝称制仅十八个月,但她培植了自己的势力,通过明升暗降等手段,解除了手握重兵的五位皇叔的兵权,将控制京师平城的军权交给了自己的亲哥哥冯熙。


拓跋氏一族不甘心就这样被一个女人夺去权力,祖宗制定“立储杀母”的制度不就是为了避免太后干政,外戚专权吗!


在皇叔拓跋子推的怂恿下,献文帝拓跋弘开始暗暗与冯氏争夺权力。冯氏以退为进,公元467年,献文帝的儿子拓跋宏出生,冯氏表示要“躬亲抚养”,于是还政给了献文帝。


但没过多久献文帝做了一件事情,彻底激怒了冯氏。


拓跋濬死的时候,冯氏才二十四岁。守寡的生活难免寂寞,特别是白天处理政务,与一帮鲜卑贵族斗智斗勇,晚上回到寝宫都没有一个能说上话的人。《魏书》记载:“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冯太后在后宫养了一个男宠,并给他封了高官。


这件事使献文帝深以为耻,没过多久他便找了个理由把李奕杀了。李奕的死彻底激化了献文帝与冯太后的矛盾。


年轻的献文帝不是经验丰富的冯氏的对手。冯氏一步步把支持献文帝的大臣贬斥或诛杀,然后又提拔任用一批自己的亲信。使得献文帝“独处无臣民”。


作为一个皇帝,身边没有一个真正听自己命令的人,这样的皇帝做得太憋屈。于是献文帝拓跋弘于皇兴五年(471年)把五岁的太子拓跋宏扶上帝位,是为孝文帝,自己被群臣尊为太上皇帝。


公元476年,献文帝突然暴毙,传言是冯太后把他毒死的。


拓跋弘死后,冯氏以太皇太后之名再次临朝听政。比起第一次临朝,她的地位得到了完全的巩固,真正站上了权力之巅。


推动改革、培养新君


公元477年,孝文帝在冯太后的实际主持下,改年号为“太和”。这时的北魏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亟须解决:国库空虚、难民流离失所、官吏贪贿成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等等。


冯太后展现了她超强的政治智慧和执政才能,她广开言路,重用包括鲜卑贵族和汉人在内的人才,突破重重阻力,推行了班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改革,并取得了很大成功,北魏汉化进程明显加快,国力大大增强。这一系列的改革被称为“太和改制”。


冯太后主持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由落后的少数民族文明向先进的汉族文明过渡,加快了鲜卑族汉化的过程,发展了国家经济,也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比如“三长制”,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强了中央对于地方的管理;再比如均田制,更是为后来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没有忘记对孝文帝的教导和培养。《魏书》记载:“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之文也。”冯太后在讨论和处理政事时,一般都让孝文帝参加,而且渐渐以孝文帝为主角。正因如此,孝文帝逐渐成为冯太后得意的事业继承人。由于冯太后的亲自教育与监督,孝文帝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日复一日,孜孜以求,成了一位颇有才学的皇帝。


冯太后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亲自作了《劝诫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同时,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地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


冯太后在生活上十分注意厉行节约。她先是下令,禁止各级官员上贡奇珍异鸟,《魏书》记载冯太后“性俭素,不好华饰,躬御缦缯而已。宰人上膳,案裁径尺,羞膳滋味减于故事十分之八”。冯太后平时只穿一些没有花纹装饰的衣服,吃饭的菜式也比以前的规定少了十分之八。孝文帝在她的影响之下,“性俭素,常服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衣服破旧了,洗补以后又重新穿上,骑马用的马鞍只是用铁木做的。


公元490年(太和十四年),冯太后走完了自己叱咤风云的一生,死于北魏都城平城,死后葬于永固陵。因为她的雄才伟略,后人封她谥号“文明太皇太后”。


孝文帝深受冯太后行事作风的影响,在冯太后死了之后,继续并深化了冯太后的改革,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阅读数 1.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