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梁启超研究,战国时期,共阵亡士兵二百多万,其中,有一半死在白起手里。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打韩国,占领野王(今河南省沁阳市)。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一带)瞬间成为一块绝地。
韩国吓得立刻表示:“尊敬的秦王,我把上党郡献给您,咱们和好吧”。
上党郡干部群众吓得立刻表示:“不,我们选择归顺赵国”。
他们为啥这么害怕?因为秦军的统帅是白起。
白起就是死神本尊。
有数据表明:
公元前293年,白起大败韩魏联军,斩首24万人;
公元前280年,白起大败赵军,斩首2万人;
公元前273年,白起大败赵魏联军,斩首13万魏军,又淹死2万赵军;
公元前264年,白起大败韩军,斩首5万人。
合计消灭46万人,这还只是截至长平之战前的不完全统计。据梁启超研究,战国二百五十多年,共阵亡士兵二百多万,其中,有一半死在白起手里。
这一次,白起将再次震惊天下。
上党军民提出归顺赵国。赵国高层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接收。为什么要讨论?因为赵国也有点害怕秦国和白起。为什么最终决定接收?因为如果秦国占领上党郡,赵国将门户大开,首都邯郸随时变前线。
秦国怒了:“你敢截胡?”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将王龁(hé)率军攻打上党,赵军败退。赵国名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接应上党百姓撤到赵国。长平之战正式开打,两国总投入兵力上百万。这是决定战国命运的大决战,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争。

一开始,赵军接连失败。老狐狸廉颇立刻选择坚守不出。
年轻的赵孝成王主持工作时间不长,没见过这种大场面,有点害怕,赶紧开会:“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有的说,应该立即与秦国和谈;有的说,应该立即拉拢楚国、魏国,联合抗秦。赵孝成王决定:直接和秦国谈。没想到,被另一只老狐狸、秦国宰相范雎给玩了。
赵国高级别和谈代表到达秦国后,受到了范雎的热情款待。然后,秦国向全世界官宣:赵国求和来啦!楚国、魏国一看,你俩都要和好了,我们就不掺和了。然后,秦国拒绝和谈。
无耻!人渣!赵孝成王气得拿起电话给廉颇下令:“给我打,打死这帮秦国骗子!”老狐狸廉颇装听不见,继续防守。赵孝成王继续下令出击,骂秦国,骂廉颇,词汇量都不够了,廉颇就是不动窝。
老狐狸范雎反而动了。他派人到赵国搞反间计:“廉颇这个老糊涂很好对付,而且,他也准备投降了。幸亏赵军的统帅不是将门虎子、学霸赵括(已故名将赵奢之子、纸上谈兵那位)”。

年轻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立马用同样年轻的赵括换掉老狐狸廉颇。重病在身的蔺相如当场投了反对票:“赵括是个学霸,很擅长考试,可战场不是考场啊”。赵孝成王不听。
赵妈妈也代表去世的赵奢投了反对票:“赵括绝对不适合当三军统帅,请收回任命。原因如下:他确实是个学霸,比考试成绩,他爸爸都甘拜下风。但他爸爸并不觉得他厉害,反而担心他误国误民。因为战争关乎生死、国运,但赵括觉得跟玩王者荣耀一样简单。他爸爸做将军时,是个工作狂,天天不着家,爱兵如子。赵括做将军后,爱财如命,而且官威十足、严重脱离群众……”
赵孝成王说:“这是组织经过通盘考虑、慎重研究作出的决定,您坚决拥护就行了。”赵妈妈说:“好吧,但出了事别怪我。”赵孝成王说:“OK”。
于是,赵括奔赴长平前线玩“王者荣耀”,廉颇返回邯郸跳“广场舞”。秦王立刻下令:“白起任秦军总司令,即刻赶赴长平前线;有敢泄露消息者,杀无赦!”两军再次开打。
白起收拾赵括,真跟玩王者荣耀一样简单。秦军大败赵军,还断了赵军的粮道。赵括只能学习廉颇:坚守不出,等待援军和救济粮。秦王得知最新战况后,立刻亲临接近前线的河内郡(今河南省焦作市、新乡市一带),征发当地所有十五岁以上的男丁入伍,紧急调往长平,坚决阻断赵国的援军和救济粮。
赵国火速派人向齐国借粮。还记得现在的齐王是谁吗?妈宝齐王建。他当然听妈妈君王后的话。君王后治国理政的宗旨就是好好过自己的日子,不掺和。所以,任凭赵国使者说破大天,什么唇亡齿寒、同仇敌忾、共抗暴秦之类的,齐国就一句话:你们玩你们的,俺不掺和。
秦国除了实力强大,国运之好,也是战国头一份。在这场决定战国大结局的战争中,几个主要敌人的一把手都很给力:赵国是小鬼当家;齐国是妈妈当家;楚国是老铁当家(楚王与范雎关系很好)。所以,赵国必败。
当年九月,几十万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了,士兵们开始偷偷互相残杀,吃人肉充饥。赵括多次率军突围,都失败了,最后赵学霸被秦军射杀。深陷绝境的四十万赵军只好投降。
白起再次露出死神的微笑:“四十万赵兵,咱养不起,也防不住,都杀了吧”。于是,四十万赵国降兵全部被坑杀。只留下了二百四十个娃娃兵,让他们回赵国报信儿,现身说法,宣传秦国的无敌。
长平之战,白起共杀死赵军四十五万人。赵国的天塌了!“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孙,妻哭其夫,沿街满市,号痛之声不绝。”(《东周列国志》)
全世界傻了!这是中国古代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最惨的当然是赵国,有生力量几乎被全歼。秦国的损失也不小,总兵力伤亡过半,国内空虚。
从此,再无人能挡住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从此,再无人能撼动白起的死神地位。据说,此后,陕西一些地方,只要疫病一起,就会立“克长平四十万士卒秦太尉武安君白”的牌位,磕头烧香,希望能摆脱死亡的威胁。
但是,谁也没想到,死神也会死。下一站,就是白起的终点站。

长平之战后,“如何打败白起”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率先攻克这一难题的,是赵国和韩国的科研团队。实践证明:能打败白起的,只有自己人。
公元前259年十月,秦国彻底平定了上党郡,死神白起兵分三路,准备一鼓作气灭了赵国。同时面临亡国危机的赵韩两国经过紧急磋商,派特使带着大礼包和一句话,去公关秦国宰相范雎。
大礼包,不外乎车子票子房子啥的。关键是那句话:“白起如果灭了赵国,以后,他就成了您的领导了”。
范雎听了,转身就给秦王递了份请示报告:“我军将士连年征战、疲惫不堪,亟需休整。我建议,让赵韩两国割地讲和。”

秦王批示:同意。
于是,赵、韩割地,秦国罢兵,白起骂娘。
没想到,赵国不老实,不仅不割地,还想撺掇齐国搞小动作。秦国气得再次发兵攻打邯郸。可惜,白起病了,需要留在咸阳治疗。病因估计是长期劳累+超级不爽。
秦军少了大魔王,赵军却多了个老狐狸(廉颇复出),结果可想而知。如狼似虎的秦军被老弱病残的赵军揍得鼻青脸肿,还伤亡四千人。丢死个人。
这时候,白起的病好了。秦王高兴得像统一了中国似的:“太好了,太好了,你赶紧去邯郸前线主持工作吧”。
白起梗着脖子说:“不好吧。想拿下邯郸太难了。咱们刚打完长平之战,部队减员严重、战斗力直线下降,又这么千山万水地去打邯郸,一旦其他国家派兵支援,咱们肯定输呀。”
秦王见白起闹情绪,就停止了谈话,然后派范雎去做他的思想工作。范雎去劝,只能越帮越忙。因为白起现在最想灭的,不是赵国,而是范雎。“要不是你小子使坏,老子去年就灭了赵国,早给你当首长了!管你天王老子秦王范雎的,老子有病,老子就是不上班!”
秦国这边,白起是打死也不上班。赵国那边,平原君他们却是往死里加班。
平原君赵胜亲率代表团远赴楚国求援。经过艰难的谈判,在自我推荐、替补出场的门客毛遂的威逼利诱下,范雎的老铁楚王终于答应出兵救赵。(成语“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均出自这里。)
魏国本来同意救赵,但遭到秦王的死亡威胁后,转而劝赵王一起认怂,给秦王当跟班。平原君急了,把自己的小舅子、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一顿破口大骂:“我为啥娶你姐?就是因为看你小子够仗义,纯爷们!现在,赵国快完蛋了,你就算不认我这个姐夫,难道也不管你姐的死活?你还是个人吗?”信陵君被逼无奈,只好盗出魏王的兵符,杀死魏军统帅,假传圣旨,率魏军救援赵国。这就是中学课本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秦军本就有点怂了,这下更被揍得哭爹喊娘。白起躺在咸阳的病床上看了新闻,开始妄议:“你看看,你看看,大王不听我的劝,现在头大了吧”。这句话,很要命。
秦王非常生气,命令白起必须立刻停止休病假,去邯郸城外报到。白起就是不服从命令:我有病,而且越来越重,没法工作。
秦王、范雎、白起,曾经的梦幻组合,现在成了噩梦组合。
公元前257年十月,秦王下令:把武安君白起一撸到底,贬为士兵,到西北边境吃土去。士兵白起以健康为由,拒绝调动,在咸阳继续养病。同年十二月,秦国调动部队往赵国边境集结。士兵白起以健康为由,拒绝调动,在咸阳继续养病。

邯郸城外,秦军被赵楚魏联军群殴,伤势严重。秦王的手机都快被打爆了,全是前线的求救电话。秦王暴怒,下令:“让白起滚出咸阳城,滚回他该去的地方!”
士兵白起扛不住了,只好动身,准备去西北边境吃土。离开咸阳时,满脸的不服,一肚子的怨言。可惜,晚了。
白起刚出城十里,就被使者追上了。秦王赐了他一把大宝剑,让他自裁。
白起接过剑,说:“我犯了什么罪,你们这样对我?”没人搭理他。沉默了半天,白起说:“我确实该死。长平之战,我坑杀了几十万赵国降兵,报应啊”。然后,自杀。

死活不给领导台阶下的白起,临死前,给自己找了个台阶。
白起的死,范雎绝对是主谋。别忘了,这位爷可是出了名的“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扯句闲篇儿,白起的后代中出过一个大名人:白居易。
白起死后不久,赵楚魏联军大败秦军,秦军撤退。长达三年、搅动整个战国的邯郸之战结束。
最后,再说一下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的一个大彩蛋。
秦国三番五次欺负赵国,可把邯郸城里的一位暂住人口给害苦了。他叫嬴异人,是秦王无数个孙子中的一个,被派到赵国当人质。秦国越欺负赵国,赵国就越欺负他,搞得这“孙子”吃不饱、穿不暖、娶不起媳妇。秦军攻打邯郸时,赵王郁闷地要杀了这“孙子”出出气。
幸亏,他有一位朋友,做大生意的,叫吕不韦。

参考文献:
[1]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刘 向:《战国策》
[3] 司马迁:《史记》
[4] 王夫之:《读通鉴论》
[5] 钱 穆:《国史大纲》
[6] 吕宗力:《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修订版)》
[7] 罗 琨:《中国军事通史》
[8]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9] 王 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