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也是奴隶社会发展到极盛和开始衰落的转折时期。分封制则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现在我就这制度谈谈我的看法。
自夏初以西周来就一直是个重要的方国,因受不住西北游牧民族的频繁侵扰北迁到豳。此后,在一代代相继中,周人的生产蒸蒸日上,人丁兴旺,交通发达,已经成为经济实力雄厚且武力强盛的大邦,为后来的“翦商”事业奠定了基础。在商朝内外交困走下坡路时,周族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加强各方国和部落联合。在“殷之叛国”越来越多之时,周武王姬发依仗着其父周文王姬昌所打下的良好基础,凭借“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巨大军事政治优势,联合其他方国部落兴兵伐商,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商纣自杀,六百年殷商王朝就此灭亡,新兴的周王朝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周武王刚刚消灭了大邑商,全国局势基本稳定。面对广大的“东土”,普通兵将自然可以享受歼灭敌国的喜悦,但是,作为金字塔的顶点,周武王则必须有长远的打算。于是周王和底下的大臣开始构想国家未来的根基。分封并不是西周才有的,它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但至少商朝已经有了分封。可是周武王发现了殷商时期这种分封统治制度的重大缺陷。商朝虽然也实行分封,但这分封的对象却大多为外族,并没有使得国力变得非常强盛,其影响力也不大。最好的例子就是当殷商陷入孤立之时无人救援,以至于一次牧野之战就让周取而代之。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周武王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来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
周武王大规模地把新占领的东土连同居民分封给同姓子弟,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主要分封在王都周围作为中央王朝的藩屏,且诸侯在其封国内拥有世袭统治权。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对一方土地统治的据点,同时他们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还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便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通过分封,周朝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文化以其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这时就要有人问了,周王为什么不像秦始皇那样采用郡县制直接管辖,而选择把土地一层层分封出去呢?周他倒是想把土地全掌握在手里,可这无异于异想天开。第一,西周实现了天下共主,很多土地西周的军队并没有去占领,被蛮夷占领或者殷国遗民占领,还有一些是无主的土地,虽然他们表面上听从周王,可要他们把土地双手奉上却难如登天。单凭西周的势力想要完全的侵占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不划算的。战争是件耗财耗民的事,长时间的苦战,周王也不想再一一去攻打那些地方势力了。
第二,郡县制需要很多官员。虽说当时方国部落数不胜数,可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家,有一些方国几百个人就敢称国,大都是地广人稀,官员少,也没什么民可以管啊。
第三,生产方面,生产力低下,经济衰落,没钱没粮,想要大一统也根本没这个实力。虽然当时已经是天下共主了,但是在东部地区势力复杂,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都不相融合,用战争这种残暴的方式去灌输西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不理智的,还不如选择在这些潜在的敌人方国旁边建个忠于周天子的诸侯国,加强交流合作之后,慢慢同化他们。正如翦伯赞在《先秦史》中所形容:“在当时,周代的封建文化,好像是一丛鲜艳的花朵,而他们就是一群蜜蜂;周代的封建文化,好像是一座光辉的明灯,而他们就是一群飞蛾。”。
再者说,那土地越分越小为什么还要分封呢?都知道有了分封制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分封出去的地方容易形成割据势力,难道周王想不到吗?在知道大一统优点的我们看来这可能是周王割肉喂诸侯,诸侯大了反咬周王的蠢做法。可是我们的看法已经跨越了时代的限制,换句话说,我们认为明智的做法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而真正的分封制也并非是这样。 周朝时期的“分封制”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社会制度。但双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藩属关系,这种藩属关系表现为各个诸侯完全独立于周王室以外,诸侯具有高度的自治权。除了履行向周王室的进贡义务,以及响应周天子的号召,为周天子提供军队之外,这些藩属国就不需要再对周王室履行其它义务了。而周天子也没有权力插手诸侯国内部的事务,也没有权力任免诸侯国内部的官员。这有点像中世纪欧洲诸王国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即现代意义上的联邦。 分封制不是我们国独有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搞过类似的分封制。
我们拿日不落帝国英国举个例子,英国一开始也是个实力一般般的岛国,论实力它也打不过西班牙葡萄牙这些大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即位时,英国正处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国家环境,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睿智的女王想要了拉拢海盗为她卖命,女王将海盗收编并让他们以皇家海盗的身份到世界各地抢劫,英国则为他们进行庇护,作为交换呢,海盗则把抢来的东西按一定比例上交给英国女王。当然,也有一些海盗是非常不满英国女王这手空手套白狼的,但是大体上英国行径,女王拿到的好处还是比付出的多得多。英国女王这一手玩得厉害,她只需要提供一个平台就能获得那么多收益。这就是分封制的一个变异了,虽然没有列土封疆,却相当于列土封疆。再看周王,他分封土地(大家打出来的土地),英国女王则是提供平台,却他们都能获得丰富的利益,所以说周王割肉喂诸侯就是本末倒置了。
周没办法直接统治才决定实行分封,毕竟大一统不现实,直接放任殷商遗民也不合适。于是商王留足自留地后,就把兄弟功臣分封出去,让他们去各地占领地盘,开发土地,发展生产,繁殖人口,到时再把周边那些小部落方国聚起来,那天下不都姓姬了吗。也就有武王伐商大功告成后大封功臣,将攻取的东方各地以封邑的形式封于宗亲、功臣,及前代帝王后裔,史称“封国七十七,而同姓五十三”这一说。
可见,为了让这些诸侯世代保有国家社稷,延续着宗族对封国的统治,周王可是煞费苦心啊。荀子也表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再说到英国,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殖民地遍布世界,英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却是微乎其微。英国的海外殖民统治始于1868年,他和法国、西班牙这些欧洲殖民列强采用强硬手段直接统治相比,英国在统治方式上要温和得多,英国主要通过当地人来实现间接管理。这里插一句,这样的统治即使后来许多殖民地独立了也并没有对英国产生太大的仇恨,像美国之前就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前和英国打得可是相当激烈,但现在两国关系友好到达成军事同盟,是典型的盟国关系。当然国际关系不只是历史因素可以决定的,在这只是想表达这个间接统治对后来的影响。回到正题,间接管理再加上加强统治的商业团体,比如东印度公司,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皇家许可状,就是给予它在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而且这一给就是21年。让东印度公司到海外扩张,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英国政府再站出来替他们“伸张正义〞。而随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建立了英属印度,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作为回报,这些商团就要给英国政府纳税。这跟诸侯国要给周天子履行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有异曲同工之处。英国有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得以更好地发展工业革命,而周王朝分封诸侯则以拱卫周王室。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周存在了近800年。要知道后来的大一统皇朝基本上都逃不出300年大限的循环怪圈。可周朝凭什么呢,凭他靠血缘关系形成的政治格局吗?当然不是,也不看看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被欺负成什么样了。当时社会秩序崩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 那为什么周朝能存在那么久呢?
从分封制这一政治制度来分析。分封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分散独立的权力系统。周朝靠血缘关系来维持周天子和各个诸侯的关系,但这个效果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强悍。在血缘关系的维持下,姬姓之国虽然占绝大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却逐渐变得淡薄。特别是西周后期,诸侯国日益强大,周王室逐渐衰弱。春秋时的“楚王问鼎”就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西汉分封自己的后代为王,照样发生了“七国之乱”,司马炎同样分封宗族为王,也是发生了“八王之乱”。
强国吞并弱国,诸侯国彼此征伐,周天子也管不着。可见血缘并不是维护周朝统治的关键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周朝的分封制下赋予了各个诸侯国高度独立自治的权力。怎么说呢,由于这种高度独立的权力构架,最大限度保证了周天子的统治,但实际上所谓的“统治”本身就难以成立。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制下,诸侯和天子是完全两个独立,互不交接的闭环权力系统,从这个闭环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周天子并没有权力插手诸侯国的内部政务,那么这就最大限度保证了周天子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平衡。但郡县制下就不同了,权力都集中在了皇帝一人手中,皇帝向下分配权力的时候,还限制了官僚们对权力的使用范围,造成“权力来源于皇帝,也受制于皇帝"的现状。官僚们不再像诸侯们那样可以高度独立地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换言之那权力并不是他的,而是皇帝赋予的,皇帝随时可以把它收回。分封制下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权力一旦被给了诸侯,周天子自己也没有权力再插手干预。这也是周朝能存在近800年的原因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诸侯国之间也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否则也不会有如公卿士大夫夺权,著名的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些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了。但诸侯国和宗主国之间似乎就不存在这种矛盾,因为两者的权力是互不干涉的。就是说如果不存在天子要集权的情况,诸侯也会乐于维持现状。没有分封制,周朝灭亡可能就像商一样,孤立无援,在一场牧野之战就江山易主。有了分封制,有了血缘牵绊,周朝名义上也存活了近800年。
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保证王室的强大,拱卫王室。对各诸侯国有效控制,加强统治。我觉得在西周早期这个目的是达到的了。通过分封周朝开发边远地区,不断扩大了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加强了全国经济的发展。为什么分封制后期又崩坏呢?
首先,周为加强手中的权力,把诸侯派去治理那些地方势力,同时给了诸侯高度的自治权。当周王一直强盛,自然可以不把地方诸侯放在眼里,也就可以相关无事;可碰上周天子能力过低或者政权空虚时,周天子对诸侯的制约能力就会大大削弱,而且诸侯国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就更加明显了,经济上独立政权上还处于较为自由时期,那么这样一来很容易引起国家政权的割据,诸侯间也难免会引起战争。诸侯们为了自身利益便不再事事听周天子发号施令。
其二,也是其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分封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分封制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铁器时代的来临,原本坚固的奴隶社会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力也出现大幅度的提高,这样一来分封制根本满足不了当代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诸侯和诸侯国开始有了新的目的和追求,反而不再满足于分封制带来的利益。
其三,分封制是在血缘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的,是当时国家内的一种政治结构,就算是要世袭诸侯之位,在君主没有特别的命令的时候,一切还是要依靠着血缘的关系才可以继续下去。可是当血缘关系不够紧密,宗法制遭到破坏的时候,而分封制的实行就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上的。再加上百家争鸣,思想上的冲击,周天子下边的想法也就多了。 在那个时代,分封制基本正确,可以说是非常适合,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够完善,或者没能就时代出现新问题的时候进行改良,再加上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分封制注定要退出历史舞台。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警告我们制度要跟紧时代,不可墨守成规,懂得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