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敢囚禁君王,伊尹最终下场如何?

做忠臣还是当奸贼,这是对古代官员们的灵魂拷问;是忠臣还是奸贼,这是对官员们的终极评价。


但是,总会有一些顶尖人物难以分辨忠奸。

说他是忠臣吧,他行事霸道,甚至不把君王放在眼里;说他是奸贼吧,他又匡扶正义,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位自然是东汉之曹操。


其实还有一个人的忠奸之辨千年以来也一直争议不休。他就是伊尹,商朝之右相,位高权重,为建立商朝立下不世之功。


辅佐四位君王


伊尹,从小被父母抛弃,被有莘氏君主交给厨子收养,虽为一个卑贱的奴仆,却自强不息,以烹调五味论治国之道,被商国国君商汤赏识,拜为右相,从此辅佐商汤伐夏,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之初,百废待兴,汤又在伊尹的帮助下完善了各项典章制度,使商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走上正轨。


商汤在位17年,临终时,因为特别信任伊尹,把辅佐继任帝王的重任嘱托于他。

商朝中早期,王位继承的法则是兄死弟及,没有弟弟,才轮到儿子继承。

商汤没有弟弟,因此应该是长子太丁继位。可是太丁早死,因此按照礼法,应该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继位。于是伊尹便扶持外丙继承了王位。

外丙在位三年就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也病亡了。这时能继承王位的只有商汤的孙子、太丁的儿子——太甲了。


伊尹仍然没有丝毫野心,又毫不犹豫地扶持太甲登上王位,不愧为商的大忠臣,商汤并没有看走眼。 


太甲即位后,开始三年表现还是中规中矩,看上去是个老实孩子,听话、好学。伊尹到这时也还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侍奉君王。


可是太甲登基三年后,不知道是自以为王位稳固了,还是本性发作,开始花天酒地,胡作非为,颇有了夏桀的风采。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大商朝的忠臣们一看太甲不但没有收手的迹象,而且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了,于是都着急了,纷纷集聚到丞相伊尹的府上,七嘴八舌,呼天抢地:“丞相,您得管管了,这样下去大商朝要完了!”


伊尹开始时表示,臣子应忠于君王,只能规劝君王。伊尹带领群臣一起劝谏太甲,太甲虽然口头表示要洗心革面,却一点也没有改正的迹象。


时间一长,群臣都失去信心。


囚禁太甲


伊尹在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后,利用到商汤墓地桐宫祭祀的时机,当众宣布流放太甲,要太甲在桐宫认真反思、学习,什么时候改造成功了,什么时候可以回到都城。


太甲震怒,可是大臣们都支持伊尹。于是,桐宫学习班就办起了,学生只有一个——太甲。


可是国不可一日无主,怎么办?伊尹表示:“我责无旁贷,先王委托我辅佐君王、庇护江山社稷,如今太甲不能当政,那我就摄政监国吧,代行天子职责。” 


到了这里,伊尹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就有点分不清了,臣子流放君王,这个震古烁今的举动,实在有点过分,而且更加过分的是,伊尹还自己代行天子职责,那这流放太甲到底是为了教育太甲呢,还是为了自己当王呢? 


大家对伊尹的行为议论纷纷,但是伊尹不为所动,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抽空还编写了教育太甲的教材,主要有《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商汤的法度等问题。


把太甲同学训得是一愣一愣的,太甲还得装作心悦诚服的样子。 


伊尹下场


那太甲到底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


这个就有两种说法了。 一种是正史上的讲法:太甲经过沉痛反思,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此认真学习祖宗法度,学习为君为政所必需的德行与知识,当然还认真学习了伊尹监国撰写的教材。


经过三年学习,太甲终于脱胎换骨,顺利通过了伊尹的结业考试,伊尹带领文武大臣来到桐宫,用隆重的仪式把太甲接回了亳都,让太甲归政,自己继续担任相国辅佐他。


从此,太甲表现非常好,伊尹还做《太甲训》三篇,褒扬太甲的德政。后来,太甲驾崩,他的儿子沃丁在伊尹辅佐下登上王位。沃丁在位第八年,伊尹100岁时去世。


沃丁亲自主持丧事,用天子礼仪厚葬伊尹。 


另一种说法就没有那么君臣和谐了:


据西晋出土的《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竟然自立为王,又过了7年,太甲趁桐宫看守不备,潜逃出宫,联合忠于商王室的大臣们反攻伊尹,将伊尹杀死,太甲才重登王位。


这个版本中,伊尹贤明相国的形象完全颠覆,彻底黑化成了乱臣贼子。 


两种说法截然相反,到底哪一个是历史上实际发生的事实?


由于远古文献资料和考古证据稀少,无法得到考证。于是,自西晋开始,关于伊尹的争论不断。正史自然拥护者众多,特别是儒家学者,因为正史中伊尹的所作所为更加符合儒家道德规范,于是成了官方史学的标准说法。


但是,《竹书纪年》的记述更加符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加上普罗大众对正史教育的逆反心理,很多人更倾向于《竹书纪年》的说法,觉得这个才更符合人性,毕竟流放了太甲后,无人可以制约伊尹,他怎么可能抵御得了王位的诱惑。 


还原真相


真相到底如何?两种说法的粉丝们谁也说服不了谁,直到近代甲骨文出土,其中记载的内容间接证明了伊尹的忠奸!


甲骨文是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上刻的文字(殷墟是商朝末年都城的遗址),是现今发现的中国最早具有完备体系的文字。


那甲骨文的内容怎么能证明伊尹的忠奸呢?


因为甲骨文中记载了历代商王祭祀的内容,而现存甲骨文中祭祀伊尹的辞条多达140余条,有与商代先公、先王合祭的,也有单独被祭祀的,这充分说明了伊尹地位之高。


一定程度上,伊尹是作为保佑商王朝丰收、负责风雨的神祗来进行祭祀的,与之相比,很多商王都没有如此之高的待遇。


如果伊尹是个谋朝篡位的奸臣,怎么可能被后代商王隆重祭祀?而太甲也被后世尊崇为明君,称其为“太宗”,是甲骨文中后世商王祭祀较多的先王。


甲骨文记载内容,最终证明了伊尹与太甲君臣和谐故事是真实发生的,伊尹品德高尚,为了商王朝的江山社稷,勇于任事,奋不惜身。


而太甲也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勇于改错,且对伊尹是真心实意的感激与爱戴,才能成就历史上罕见的君臣相得的典范!

阅读数 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