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对楚采用了疲兵之策。长达6年的不断骚扰,使得楚国国内财政空虚,士兵疲惫不堪。
吴王阖闾称霸指南

吴国地处南方,发展较晚,一直到吴王寿梦时才有一定的发展。
地理上被夹在楚国和越国之间,牵制众多,想要称霸,必须要先干掉这两个国家。
越国小,可以直接欺负。
楚国比较大,要联合晋国。
毕竟,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
1
刺杀吴王僚
拿了我的王位,给我交出来!
2
培养军事人才
吃不好,睡不好。
3
柏举之战
这么大个楚国,看着真碍眼。
专诸刺王僚
专诸刺王僚实际是一场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惨案。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他将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按照春秋时期的王位继承顺序,应该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专诸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刺客,他因为刺杀吴王僚被记入史册。
专诸刺王僚实际是一场因为王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惨案。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他将王位传给了长子诸樊。按照春秋时期的王位继承顺序,应该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诸樊认为他的四弟季子十分贤明有才干,于是想将王位传给季子。
但是受制于当时的继承顺序,季子作为最小的弟弟并不能直接继承王位,于是,诸樊想出了一个绝佳的主意。他将王位传给了二弟余祭,又要求余祭去世将王位传给余昧。这样一来,当余昧去世后,王位自然应该传给季子。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全按照诸樊的设想发展。余昧去世后,大臣推举季子当新王,但是季子不愿意接任,为了逃避大臣的要求甚至跑到了别国去。吴国的大臣们看见季子实在不愿意接受这个职位,只好让余昧的儿子僚来继承王位。
此时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已经长大了,他认为王位若是传弟,那自然无话可说,可既然王位传子,那么他才应该是嫡宗,是最应该继承王位的人。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王位,他暗中积蓄力量,收买刺客。
吴王僚对于公子光的野心也是有所了解,因此对公子光十分防备。但是这种防备只能是暗中的防备,公子光同样作为王室的重要成员,光明正大的邀请吴王僚时,僚是不能屡次拒绝的。于是公子光邀请吴王僚来府做客,并提前在地室中埋伏好的杀手。吴王僚对于这次的宴会抱有一百二十个小心,随从带了很多人,就是担心公子光会突然出手。他的侍卫把守住了各个要塞,但还是让公子光找到了破绽。
吴王僚十分喜欢吃鱼,于是公子光就让手下的刺客专诸师从一位著名的厨师,从他那里学来了烤鱼的技术。宴会开始时,专诸将一把短剑藏在烤好的鱼腹中,借口要亲自给吴王献鱼,从鱼腹中抽出了短剑刺杀了吴王僚。
吴王僚当时就死在宴会上,专诸随后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所杀。但是事已至此,一切都成了定局。公子光继位成为新一任的吴王,就是吴王阖闾。
专诸刺王僚不只是将公子光推到了王位上,也带来一些其他的影响。专诸刺杀所用的剑因此得名鱼肠剑。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因为鱼腹中藏剑,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江南吴越之地爱吃鱼的都克制了口腹之欲,而宴会上的鱼,也不再出现整鱼了。
孙武斩宫嫔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好友伍子胥的介绍下进入吴国宫廷。此时阖闾正在为缺少领兵打仗的人才而烦恼,孙武的出现恰似及时雨一般。
公子光继位后,对于吴国正处在几个大国的包围中而感到十分不安,于是选贤任能,立志强盛吴国。
孙武原本是齐国人,后来来到楚国,和伍子胥交好。在伍子胥的引荐下,孙武来到了吴王阖闾的面前。《孙子兵法》使得阖闾对于孙武的能力十分惊讶,但是为了考验孙武的水平,阖闾还是希望能够见识一下孙武练兵的能力。
对于自己的看家本领,孙武自然是十分有信心,他并没有选择兵士,而是让吴王后宫中的宫女妃子来进行演示。
中国古代的士兵生活都是十分的辛苦。这些在后宫中娇生惯养的妃嫔自然接受不了这样的苦楚。一开始还因为新鲜感保持兴趣,但是很快枯燥的练习就让这些妃嫔们叫苦连天。明明一开始学习的时候都表示已经懂了学会了,但是在孙武下命令操练的时候,都是交头接耳,杂乱不堪的。
见到这种情况,孙武并没有表示很惊讶,或许一开始他就早已预想到这样的情况。他没有对这些不听话的士兵大发脾气,而是十分干脆的将两队的队长拖出来斩首。这两位美人是阖闾十分宠爱的妃子,眼看孙武要拿这二人杀鸡儆猴,阖闾着急了,急忙派人前来阻拦,势要将两位爱妃的性命保下。
但是在孙武看来,作为军队的长官,他为了保证军队的水平在某些时候是可以不用听从君王的命令的,也就是所谓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此他没有理会来劝阻的大臣,直接将两名妃子斩首。此举效果十分出众,在之后的训练中,这些宫女妃嫔无不配合,孙武很快就将这支“娘子军”训练的有模有样的。
阖闾虽然对孙武的能力十分满意,但还是因为他杀了自己的爱妃有些不高兴。但是阖闾作为一国之主,到底还是分得清楚轻重缓急,还是十分看重孙武。
孙武也通过这次实际行动,向阖闾展示了他的治军思想。
吴楚●柏举之战
吴楚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极为接近,两国的战略目标相似,楚国是吴国无法避开的挡路石。
吴国崛起时已经处于春秋晚期,此时秦占西方,燕居北部,齐在东,晋占据了中原之地。南方的大片土地上比较强盛的是楚、吴、越三国。三国之中,楚国实力最强,越国次之,吴国最弱。这是因为吴国的发展比较缓慢,一直到吴王寿梦时才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弭兵之会虽然使得各个诸侯国之间不再进行战争,但是并没有缓解各国之间的紧张情绪。国家之间的联盟极其稳固又极其脆弱。
秦晋失和,秦国联系楚国共同压制晋国。随着楚国实力的强大,晋楚之间的关系又产生了裂痕。楚庄王曾经图谋中原霸业,但是鄢陵之战的失败最终打消了他这个念头,不得北进。
但是晋国的大夫们却十分忧心,晋国虽然强大,可以抵抗楚国的进攻,但是在战争中也会不断损耗自身的实力,而一旦晋国实力衰败,就像是一块肥肉落在了群狼之中。为了牵制楚国,晋国找到了吴国。
吴国虽然在南方的大国中实力最弱,但还是因为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吴国直到吴王寿梦时才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较于越国,吴国和楚国之间的距离更近,自身的危机也比越国要大,所以吴国毫不犹豫的答应了这个请求。
随着吴国实力的增强,吴楚两国的摩擦也越来越多。吴楚之间六十余年中大大小小战争不断,结成世仇。
吴王阖闾继位之后,重用伍子胥、孙武进行改革,使得吴国的军事力量更加强盛。恰逢此时楚国国内政局不稳,阖闾便跃跃欲试,想要出兵伐楚。
但是在孙武看来,此时并不是大举进攻楚国的最好机会。楚国作为春秋一来吞并诸侯国数量最多的国家,它的实力不容小觑。
现在楚国虽然因为楚昭王内政腐朽,但是楚国多年的积蓄还在,此时大举伐楚,路途遥远,人困马乏,即便能够攻下楚国,自身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伍子胥建议不如采用疲兵之策,将吴国的兵马分为三支,这样每一支的数量恰好让楚国感到威胁又不到全力以赴的地步。这样轮番骚扰,长此以往,楚国必然心力交瘁,届时攻击楚国,必能事半功倍。
阖闾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对楚采用了疲兵之策。长达6年的不断骚扰,使得楚国国内财政空虚,士兵疲惫不堪。
公元前506年,楚国出兵攻打蔡国。吴国认为时机已到,以救蔡的名义出兵。
为了让楚国措手不及,孙武挑选了三千余名精锐士卒突击,深入楚国的腹地。楚国内部方寸大乱,打算合围夹击,灭掉这支军队。但是楚国内部为了争权夺利,冒进出兵,结果中了吴国的陷阱,双方在柏举决战。
阖闾的弟弟公子夫概是军队的前锋,他认为楚国的主帅子常为人不义,手下的士兵并不信服他,于是带领前锋营冲击,在中军的配合下,一举击败了楚军。主帅溃逃,士兵没有信心抵抗,吴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郢都,楚昭王出逃。
此时的郢都在吴军面前就是身怀巨宝的孩童,吴军在这里肆意虐夺,抢的盆满钵满。但是阖闾的开心没能维持多久,他的弟弟夫概眼见此时的阖闾已经被楚国的财富眯了眼睛,并没有回师的打算,于是乘机回国掌权。
另一边楚国的大夫申包胥不远千里来到秦国求救,七天七夜的长哭终于借到了复国的兵马。秦军在沂击败吴军,又有楚国的将领灭掉了吴的附属国唐,内忧外困之下,阖闾只能班师回朝。
柏举之战吴军大胜,一举攻入郢都,使得吴国声名大振,奠定了争霸中原的基础。但是对于楚国来说,这一战的失败使得楚国大伤元气,自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回到楚庄王时期的巅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