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 :“道家”思想的核心与老子的论道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人,一部《道德经》,是道家的最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道家的学说又能称为“玄学”。

文 | 王德峰

老子是道家学说的奠基人,一部《道德经》,是道家的最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道家的学说又能称为“玄学”。

老子的核心观念就是一个“”字。这个“道”字如何把它译成欧洲语言呢?其实是翻译不过去的,老子《道德经》已经有多种欧洲语言的译本了,有英译本、德译本、法译本等等都有。如何翻译“道”的呢?

以英译做例子,《道德经》早就有英译本了,一个道字用英语当中哪一个单词来翻译?我们回顾一下,最初的阶段人们找了一个英文的单词叫law。law这个单词当然有两个意思,一个叫“规律”,一个叫“法律”。

从规律的意义上来翻译老子的道,后来发现不对——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西方思想所说的客观规律,所以这个law就不能用了。于是改,改成了way,道路、方式,把老子所说的“道”译成道路、方式,后来发现还是不对,后来又改了,改成Tao,用汉字的发音来翻译,这叫音译,道就是Tao。

那么道家怎么译?在Tao后面加一个后缀ism,学过英语的朋友知道这个后缀表示学说、主义,所以道家就叫Taoism,用发音来翻译表示彻底地承认不可译。

一个民族的哲学的核心观念无法翻译成另一个民族的语言。西方哲学的核心观念是logos,是这样一个希腊词。中国的学者也试图把它译成汉语,最初直接译为“道”,后来发现不对——logos表示的是言说的结构,所以后来终于不得不用音译的方式,译成逻各斯,这也是彻底地承认不可译。

我们现在回到老子所说的道,各位大概都读过《道德经》,《道德经》第一句话是这么说,“道可道,非常道”——道你可以去说它,一旦说出来就不是那个道。换句话说,老子《道德经》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层意思:道不可言说。这话有道理吗?

我当初在读本科的时候,读到老子《道德经》开头这一句话,我心里就想,既然道不可言说,你道德经还说了5000言,你不自相矛盾吗?道德经大概6个字就能结束了。当时并没有明白,后来才明白了老子没有自相矛盾。

一部5000言的道德经并没有正面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是在说道不是什么。通过说明“道”不是什么来让我们来领会道。道不可言说,却可以被领会、被体认。领会、体认道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明白,道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我总有一个感想,倘若欧洲人早一点读到《道德经》,哪怕只读前面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恐怕他们可以免除一千多年神学研究的迷雾——神学研究,研究上帝,上帝可以言说吗

倘若你把上帝作为一个言说的对象,你已经跟他并列了,你是说者,他是被说者。你哪怕给上帝最高的评价,这叫赞美上帝,你仍然贬低了他。你评价的对象——上帝,无处不在,你的生活也是上帝计划的一部分,对一个基督徒来说他们就是这样理解人生的。

所以老子一开始就是对的,如果我们要言说道,我们的前提就是把我自己从道里面拖出来,它变成了言说的对象。你在道之外说着道。但是你怎么可能把自己从道里面拖出来,道无处不在,你也在其中。

正如《中庸》第一段一句话就说“道不可须臾离之,可离非道也”。所以老子第一句话一开始就是对的。那么现在来问,老子为什么要论道?跟孔子一样——要诊断夏、商、周三代中国人民生活出的毛病是什么,要找到病症,找到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

但是老子找到的跟孔子找到的不一样,孔子找到的是中国人心灵无家这样一个病症;老子找到的是中国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在于太多的“人为”。《道德经》当中有一句话叫“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如何理解?

倘若我们要跟欧洲人来解释这句话,那就非常困难。你把它直接翻译成欧洲语言,欧洲人一听就在想,你在说什么意思呢?你等于在说你什么事情都不做,等于是做了所有的事情,这算什么话?

于是我们要解释了:我们的老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不要人为地做事。他们更听不懂——事情不都是人做的吗,如何又不人为呢?我们跟他们的说明只能到此为止了。“人为”是两个汉字,合起来又是个汉字,“伪”

老子主张无为实际上是反对“伪”,反对造作,“伪”就是造作

所以在老子看来,夏、商、周三代人民生活后来终于出了大痛苦,根源恰好在于造作。比如说一个“礼”字,孔子认为周礼很完备,应当恢复;老子就认为“礼”就是人为来了。老子认为当一个社会需要讲礼的时候,肯定天下已经乱了。

老子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哲学,孔子的学说也是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那就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天人合一”。

儒家也主张天人合一,道家也主张天人合一,同样主张天人合一,为什么会有儒家和道家的区分呢?因为重点的不同儒家的重点在人,道家的重点在天。儒家认为人能弘道,这是孔子说的,道是要人去弘扬它的。所以儒家的学说重点就在人,而道家的重点在天。

大家好,我们接着讲上一讲的内容,继续来看这个问题。

道家认为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天;人类生活的烦恼都来自人自己。所以道家一定要教我们做减法,也就是减去来自人自己的因素,一句话——“祛除伪”。当人从自己的小我出发、小我的愿望、目标出发去做事情,就人为了。我们应当顺应天道,这里我们看到了儒家和道家的区分。

如何顺应天道

那么天道在哪里呢?我们如何去顺应它?“道”没有写在天空上让我们看见,“道”也无法用逻辑去证明,那么我们如何顺应天道?顺应天道的前提就是拿掉人为的因素,要把人为的因素去除了,去除得越干净越彻底越好。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当我们要增加经验和知识的时候,那叫多多益善,“为学日益”,多多益善那个“益”字,就是增加的意思。倘若我们要“为道”的话,什么叫为道呢?

这个“为”表示我们的生命实践,倘若我们的生命实践是对天道的体现,这样的生命实践就叫“为道”。但是,道无法正面地说出来,我们如何让我们的生命实践去体现天道呢?老子来了这样一句话:“为道日损”——“损”就是减少,减少来自人自己的因素,而且要减得十分彻底,叫“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我们再把老子这段话完整地重复一遍:“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样我们就看清楚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生命实践是顺应天道的——那就是在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之后的实践,自然和天道一致。这件事情不容易做,因为我们不会做减法,我们做加法做惯了

学做减法

我们但凡来到这世界上,就被投入到一种文明中去了,我们在这种文明中慢慢长大,不断地增加经验、增加知识,这就是做加法。我们现在还特别强调做加法,这叫终身学习。知识远远不够,我们唯恐其不够多,我们要不断地增加新知识,做加法做习惯了,做减法不会,所以要被教。

谁来教我们做减法?一部《道德经》、一部《庄子》。为什么要做减法?

我们可以设想:某人在他以往的生活过程当中,有一条经验对他来说非常重要,正是这条经验给他带来巨大的成功,他从此要终身奉行这条经验。

当他这么想的时候,他犯了一个什么错误?给他带来巨大成功的那条经验,并不是道,只是经验而已。过去曾经给他带来巨大成功的这条经验,将来某一天,同样这一条经验完全可能给他带来巨大的失败

庄子画像

古老而常新的错误

我们经常犯这种错误,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刻舟求剑。我小时候读到这个成语故事的时候,就觉得这个人很傻。

他坐在船上,船在行驶的过程中,一把剑掉到河里了,船没停下来,他就在船舷上刻下一个标志,等船停下来以后,按照标志所指示的方向去捞剑。我心里想:这个人怎么这么蠢,长大之后我才发现,这是个古老而常新的错误,几乎每个人都犯过。

在座的各位有谁敢说自己从未犯过刻舟求剑的错误?

现在不是有许多股民炒股,炒到一定的水平,就学会看K线图,K线图记录了股票在股市上价格的上下波动,这样一个曲线要画出来,画出这条曲线之后,在其中寻找规律,然后预测这个股票将来会怎么样,这就是在K线图上刻下了那么多标志,让它来指示未来——这不是刻舟求剑还是什么?

2015年中国发生了股灾,断崖式的下跌,再下去整个股市要关门了,一部分已经叫了停牌,大量的股票停牌,请问可曾有过哪一位股市专家、炒股的高手,预言过这次断崖式的下跌?老子的《道德经》要让我们避免犯这样的错误。

领会“无”

道德经5000言,没有一句话正面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总是在说道不是什么,这正是在教我们做减法。也就是提醒我们:不要把某一条经验上升到“道”的地位上去,它只是一条经验而已

我们今天的人离开“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非常远,其实这本是我们的智慧。但现在我们要么不做事,一旦做起事来,第一,目标要明确;第二,达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要加以确定并加以坚持——这样人为一定来了。

老子论道的第一步,道家学说的第一个观念不是道,而是无为。无为是来针对人民生活的病症,如何做到无为呢,要把无的境界说出来才行,把无的境界说出来之后,才能把道从反面来表达,而不是从正面来表达

你首先要领会无,怎么领会无呢?可以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其实也是老子在《道德经》中自己举的例子。

比如说这个房间,room,房间是怎么构成的呢?上有天花板,下有地板,四周有墙壁、有门窗。天花板很重要,要把它加厚;地板也很重要,也把它加厚;四周的墙壁同样重要,一起加厚,加厚到最后终于成了一个土堆,房间没有了。房间的用在哪里呢?就在它当中的“无”

一切的“有”都是为了造成“无”。天花板的“有”、地板的“有”、四周墙壁的“有”,都是为了造成中间的“无”,而房间的妙用就在“无”中。这个比喻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东西有了,它本身就有意义了

比方说我此刻拿着块手表,我就觉得这个“有”对我很重要,抓住不能放。倘若有一天有人发现我有这块表,他起了觊觎之心,破门而入,冲着我这块表来的,我该怎么办?我是紧紧抓住它不放吗?因为它是瑞士名表。

但是倘若我有道家的智慧,我就把它作为瑞士名表先“无”掉。我知道你喜欢它,我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倘若我还没来得及表达这样一个愿望,那个人已经把刀架到我的脖子上了,那么我该怎么办?

我就要举起手中的这块瑞士名表,向他的额头砸过去,这叫正当防卫。这时候它是瑞士名表吗?不,它是武器,这就是它的妙用。

我们平时的惯常的思维方式是抓住“有”不能放,其实“有”自身并没有意义,一切的“有”的意义在于它能造成的“无”

我们现在继续来讨论“有”与“无”之间的思辨关系。

定用与妙用

《道德经》当中有这样两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两句话非常有意思。我们抓住“有”不放就是看到它的利益,“利”就是定用,“利者定用”,确定的用途。而另外一句“无之以为用”,这句话的用表示妙用,“利者定用,用者妙用”——一个事物的妙用来自把它的“定用”无掉。我们上一次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比如说一块瑞士名表,我们把它作为瑞士名表的这个“定用”无掉的话,它在不同场合就有不同的用,这叫妙用

老子给了我们重新看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一种角度,还是那句话,一切事物的“有”,它的意义不在“有”上,而在于它能造成的“无”。“无”才是妙用所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这种“有”和“无”的这种关系,比方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从“有”的方面来讲,父母跟儿女是确定的关系。

如果这种关系发生危机,父母跟儿女之间发生严重的对抗、矛盾,那么道家会告诉我们,把父母跟儿女的关系先“无”掉吧,这不是你的孩子,是人家寄养在你家里的。你不用那么地操劳、关注,然后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不知不觉地强加给儿女,他如果不符合你的理想,你就很愤怒。

这样你其实就错了,你把他想象为人家寄养给你的,是朋友寄养在你家里。他们一时无法照料,那么你就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你完成三件事:天冷了别让他冻着,肚子也别让他饿着,晚上让他睡安稳了——这就可以了。你不妨试一试,倘若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发生危机,你试试看,把这个关系“无”掉之后,紧张的矛盾就自然排解了。

去执

道家的智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有时候陷入某种困境之中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对“有”的执着,而不能把它“无”掉。“有”和“无”的关系是道家学说的主题,“有”和“无”的关系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表达:“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

“有而不有即无”,就是无了——先把这个“有”字要无掉,但是“无”并不是“空”。所以第二句话还得来,“无而不无即有”——这时候的“无”其实是妙用了,它的内容并不是空,所以这样,从“有”回到“无”,又回到“有”上了。

“无而不无即有”,这个“有”和第一个“有”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有”是定用,把它“无”掉,然后“无”并不是什么也没有,你不能停留在什么都没有,这又错了。再把这个“无”字无掉,于是,第二个“有”就是妙用。这就是“有”和“无”的辩证关系。

我们再来重复这两句话,“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这两句话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话。看来这个门是圆的,它是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循环

众妙之门,就是说这个循环是不断的、无限的。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终于达到妙用。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在此众妙之门中。

道家的学说因此又称为玄学。道家的智慧是中国哲学的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面。它在根本上启发我们对生活采取这种去执的态度,就是去掉执着。教我们做减法,把人为的因素拿干净,这就是去执。倘若我们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我们自然而然地就是在天道中展开了生命实践。这叫暗合天道

道家的境界对中国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们总会说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道家的智慧让我们中国人充满幽默感,一个民族的幽默来自这个民族的智慧,一个没有智慧的民族是幽默不起来的。有的民族它很认真,什么事情都很执着。那么你就不要去跟他们讲幽默的话,你跟他们说了幽默的话之后,他就听着,然后说后来呢。还有后来吗?没有。

儒道互补

我们既讲了儒家的核心观念,也讲了道家的核心观念,中国文化后来的文化精神的格局,就基本形成为儒道互补。一方面儒家是有理想、有原则,一方面道家讲权变、讲退一步,儒道互补形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最基本的方面,这种文化精神演化为了我们的国民性格。

中国儒道互补的文化精神,其实在我们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历史上的皇帝也往往是儒道互补的,比如说跟匈奴人打仗,打得太累了,打到后来劳民伤财,算了,不要打了。皇帝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叫和亲,这正是儒道互补。

我们在学校里,做学生的老师,那么学生会毕业,毕业的时候每每要开师生座谈会,学生会跟老师讲,我们要离开要毕业了,要到社会上去了,有没有临别箴言给我们呢?我每次就给他们一句话:“内方外圆”。

什么叫内方外圆呢?“内方”指的是心里的原则不能随便放弃;什么叫“外圆”呢?就是跟人打交道要圆,不能棱角分明。

学生们一听又会笑起来,老师你又在说儒道互补了,我说是的。因为我们做老师的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怕他们到社会上吃亏了,就劝他们不要将原则坚持到底、不要锋芒毕露,这样容易受到伤害。

内方外圆,这是最好的。原则、理想不能放弃,但又要善于跟人打交道。这就是儒道互补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今天还有的国民性。

阅读数 6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