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故事,从三百万年前说起
祖先征服了山川河流,征服了冰雪海洋。过去究竟埋葬了多少失落的文明,我们不得而知。

文 |芊润漫聊

在圣经中,上帝花了七天创世;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盘古开天辟地。实际上,人类是从哪里来的,经历了什么,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呢?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仅仅从历史书上得到的信息,难免有失公允和客观,并且部分国家和文明没有文字,依赖的是口头传播,使得用文字的方式去考究历史的方式受到了限制,不足以了解历史。

通过结合考古发现的遗址、博物馆藏品,以及文字带给我们的想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大程度地还原历史、走进历史、感受历史。

01故事

要从三百万年前说起

人类使用主要工具为石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大约是距今300万年前到距今1.5万年前。

人类进化经历了从早期人属动物和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的进化历程。

这一时代主要特征是人类已经学会用火,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辅助工具有木器、骨器、角器等,这一时代人类主要依靠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生活,狩猎方式主要是围猎,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学会利用陷阱捕捉猎物。

另外,根本考古学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骨针出土,说明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学会了缝制衣物。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穴居为主,无固定住所。

02祖先们长得都一样?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进化经历了从直立人到智人的进化。

当时的人类个子瘦小,身高从1.2米到1.4米左右,身材大概和现在的9岁小朋友相似。脑容量约为500毫升,是今天人类脑容量的一半。

他们前额扁平且后倾,下巴稍短,嘴巴突出。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展出语言,只能发出像动物的叫声。所以最开始智人的下颌还没发展出来,口腔内部空间非常狭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1978年《种族和种族偏见问题宣言》第一条第一款宣告:“全人类属同一种类,均为同一祖先之后代。在尊严及权利上,人人均生而平等,所有人均为人类整体的组成部分。“

既然是同一祖先之后代,为什么今天人类在“血统特征“上出现了大量可观察的差别,例如皮肤颜色,毛发和眼睛的颜色,鼻子、唇、头部、面部特征等?

考古学和人类学告诉我们,人类的种族分化发生在旧石器时代末期的“晚期智人“阶段,距今约4-5万年。

现在人类在大约5万年前开始走出非洲,从现在的地理上来说,现有的考古发现基本指向人类的起源是在东非大裂谷。

出发之前是同一种族,没有什么差别。进而向不用的洲分散。一路走,一路与不同的自然环境之间发生适应关系。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了世界上的三大人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和高加索人种(白种人)。

当时的地球还处于末期的冰河纪,欧洲常年寒冷。人类为了适应这样的气候,进化出了高挺的鼻子,可以加热空气,减少寒冷空气对鼻腔的刺激。

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黑种人头发非常的卷,紧贴着头皮,是为了保护头皮不被太阳晒伤。黑色的皮肤是为了抵御严酷天气的身体屏障,不容易把皮肤晒坏。

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随着英国的船队全世界考察。

经过五年的观察与资料收集,和二十余年的潜心研究,最终在1859年推出了一部令世人震惊的作品–生物进化论。

其中详细的提到了每一种生物的进化过程,认为生物最初诞生样子和几千万年之后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生物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对应的改变。

中国一位伟大的翻译家–严复,用了八个字给这部作品的主题做了清晰精辟的总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03奥杜威石斧智人的“尖端技术“

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奥杜威石斧(Olduvai Handaxe)出土于东非坦桑尼亚,距今有约120万年了,是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器物。

不要小看这个水滴形的石头片,这件被人类改变了形状的石头表明,人类的祖先在那时已经迈出了区别于其他动物最重要的一步--利用身体之外的物体获得更大的力量,借助自然界延伸躯体的功能。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了。

奥杜威石斧的外表和现在的斧头是两码事,既没有手柄,也没有金属刀刃,却比现在斧头的用途多得多,堪称石器时代的“瑞士军刀“。

从功能推测,石斧锋利的边缘帮助当时的人类剥掉兽皮蔽体保暖,砍伐树枝生活。

有了这个工具,人类吃到了被切成小块儿的肉,帮助了咀嚼能力的发展,下颌的形状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人类从看到一块简单的火山岩开始思考,发挥想象,如何把天然资源变成自己的工具,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在制作工具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协同合作,进而促使了语言的发展。

在发明石斧后的100多万年里,我们的非洲祖先靠着它,走向了全世界。而一个小小的石斧,带着我们见证了人类的重大变化。

04解决了温饱是时候要看看住房问题了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还没有能力给自己建造居所,所以他们都基本是住在天然的洞穴里。

带我们走进原始人的日常生活的这一个作品 –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

这个阿尔塔米拉山洞位于西班牙的北部,靠近海边。这是最早发现的洞穴壁画。

在十九世纪末的时候,有一位贵族马塞利诺带着自己8岁的女儿到阿尔塔米拉山玩耍。小姑娘意外发现了一个小洞口,身材尚小巧灵活的她钻了进去一探究竟。

结果发现了洞里满墙的壁画。当时她并不知道,她的小小发现即将揭开史前文明的神秘面纱。

马塞利诺紧跟其后,看到了洞顶和洞壁上令人震撼的壁画。

回家后马上给自己在马德里的地质学家写信讲述此事。经过他们的共同研究和考察,认定这是来自史前文明的作品。当时他们写了很多关于阿尔塔米拉的材料给马德里的相关机构。

然而这些壁画招致了西班牙学术界的质疑,理由是他们认为原始人的智力还不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艺术作品。
可惜直到他们双双去世,这个发现和探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直到1903年,阿尔塔米拉山洞壁画被法国的学者认定为属于史前文明之后,彻底改变了世界对史前人类的认知。

此后,学者们在欧洲各地陆陆续续发现了很多类似的洞穴壁画,清晰地记录着人类在旧石器时代的生活。

阿尔塔米拉山洞规模虽然不大,长度约300米,里面的高度从1.2米到2.7米,布满了动物绘画–野牛、野马和赤鹿等,加起来大大小小有150个左右。

最大的单体动物是一头鹿,这幅画的面积达到了2.5平方米。当时颜色的选择并不多,人类利用仅有的天然矿物色料和动物油脂,把强壮的动物画得栩栩如生。

纵然这些动物造型细腻生动,但它并不是有审美自觉意识的艺术创作活动,而是出于功利,带有实用目的的。

据考证,这是一种为了狩猎生存所需的巫术活动。因为大自然的力量非常强大,他们画下这些作品的过程,也是他们祈祷的过程,祈祷他们的部落可以捕获到最强壮的动物,能够获得丰盛的食物。

原始人把大自然中的生物人格化、神灵化,慢慢形成了后来我们所熟知的宗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军对西班牙北部狂轰滥炸,士兵为了保护阿尔塔米拉山洞,宁可在洞外遭受敌机袭击,也不进入山洞,保护山洞免遭浩劫。

今天西班牙文化部门有严格规定,参观者每次不得超过15人,每人在洞内只能停留15分钟,尽可能地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资料。

05写在最后

人类自走出非洲的那一刻起,就从未放缓过自己的匆匆步履。祖先征服了山川河流,征服了冰雪海洋。过去究竟埋葬了多少失落的文明,我们不得而知。

庆幸的是,通过翻开书本、通过考古文物、通过艺术藏品,我们能用另一种方式回溯过往,举目远望历史之美。

阅读数 9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