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74 - 劣币驱逐良币:为什么优秀者也会被淘汰?
优汰劣胜的怪圈是怎么出现的?

文/陆伯让

一般来说,越是质量好的商品、越是优秀的人才,越受欢迎,这是正向淘汰,但反观历史,与此相反的“优汰劣胜”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经济学上,对于这种逆淘汰现象,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

那么,这种逆淘汰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

首先,劣者是必然存在的。由于人们追逐利益,压缩成本,就会生产出质量次等的产品。而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的情况各不相同,素质也会不同。

第二,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人们常常会选到劣品,另外因为人们虚荣心的因素,让人们在买不起正品时会有意购买便宜的冒牌货,这就导致了假冒伪劣也存在着市场,进而形成市场流通。

第三,当劣者占据了一定的比例,为了争夺空间,就会排挤优者,优者渐渐被挤了出去,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在铸币市场中,就看到了逆淘汰的典型现象。

他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顾问,生活在大量使用金属铸币的17世纪。当时英国黄金不足,铸造了一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虽然是合法的,但是质量下降,也就是“劣币”,原本那些成色好的货币则是“良币”。

格雷欣发现,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把那些良币收藏起来,导致良币被驱逐出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了。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由来,它又叫格雷欣法则

无独有偶,西汉时期,贾谊就已经提出了这规律的“汉朝版”。当时私人铸币泛滥,而官方铸币被私藏后,在市面上逐渐消失,他尖锐地指出“夫农事不为而采铜日蕃,释其耒耨,冶镕炉炭,奸钱日繁,正钱日亡。”

他所说的“奸钱日繁,正钱日亡”,正是格雷欣法则的中国版。

而对于优秀的人才来说,这个规律一样适用。

在历史上,我们也总能看到,当一个王朝的政治走向溃败之时,朝廷内部的忠良之士就会越来越少。在这样的时候,忠良的存在就对小人是种威胁,于是小人们就会联合起来排挤忠良,导致越来越多的小人庸才能够活得风生水起,而之后往往就是王朝衰败,朝代更迭。

俾斯麦(右)与李鸿章(左)

19世纪,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是极其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但是当时他身边充斥着一群与之比起来显得平庸的同僚,当时俾斯麦支持与俄国的联盟,却受到外交部资深外交专家赫尔斯泰因迈、驻俄武官施魏尼茨、驻土大使拉多维茨的反对。这些人缺乏俾斯麦的远见卓识,不能清楚认识到他是在避免列强对德的联合扼杀,导致俾斯麦的主张不能推行。

再加上当时的皇帝威廉二世因为俾斯麦的威望对其产生猜忌,俾斯麦的同僚顺势煽风点火,导致了俾斯麦在政坛上黯然收场。

中国历朝历代,初期总是涌现许多名臣,而后期名臣的比例则大大减少。

唐玄宗初期,名臣辈出,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等,开元盛世的出现,他们功不可没,但是李林甫杨国忠这样的臣子却运用各种手段,逐渐将贤臣排挤出朝廷。李林甫告诉左相李适之华山有金矿,李适之上奏皇帝时,李林甫却说这会影响皇家龙脉、唐玄宗因此疏远李适之。李林甫还打张九龄的小报告,让唐玄宗也渐渐冷落张九龄。

“逆淘汰”的现象背后,成因不同,所以当我们看到“劣胜优汰”这种现象时,应该先分析原因,才能找到症结所在,否则,很容易停留在现象表面。而对于企业组织来说,防止逆淘汰导致的优质人才损失,则需要明确考核机制、建立公平的奖惩系统、促进信息透明和信息流畅程度。

历史案例

罗马人如何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元稹:写情诗只是我的副业

扎马战役:汉尼拔的滑铁卢

曼施坦因:德国二战甩锅王

加入【圈子】-【异次元世界】,从动漫游戏中学历史

了解:小动画看“劣币驱逐良币”

了解:迪士尼如何美化血腥殖民史?看《风中奇缘》原型印第安公主的真实遭遇。

了解:1940年中日之间的璧山空战,与宫崎骏有什么关系?

阅读数 10W+